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雄安新區高標準建設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教育作為區域人才培養的“引擎”,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雄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以下簡稱“雄縣職教中心”)始終堅持黨建引領,以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為核心,深耕近十年探索,通過“共建、共享、共育、共聯”四維聯動,在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中交出亮眼答卷,成為三地資源互通、優勢互補的生動實踐樣本。
一、破局起步:從“困境突圍”到“生態構建”
時間回溯至2017年,彼時的雄縣職教中心還面臨“三重困境”:實訓設備老舊、師資力量薄弱、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而同期京津職業院校已成為國家職教改革標桿——天津作為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擁有頂尖實訓基地和前沿課程體系,天津一商校的數字財經課程群更是領跑全國。
“優質資源因地域壁壘難以惠及河北,這是我們必須打破的瓶頸”,雄縣職教中心錨定“服務雄安新區建設”目標,以“黨建引領方向、打破行政壁壘、推動資源流動”為突破口,開啟京津冀職教協同發展探索之路。
歷經近十年實踐,該校構建起“四共”生態閉環:共建搭建合作平臺(如職教聯盟、競賽平臺),為協同發展奠定根基;共享推動師資、課程等資源跨區域流動,激活三地活力;共育依托資源培育適配人才,形成核心生產力;共聯通過產教融合反哺產業,拓展教育邊界。四者循環往復,推動協同發展從單點合作升級為自我更新的有機生態系統。
二、實踐突破:從“資源互通”到“育人提質”
(一)黨建引領:筑牢協同發展紅色根基
雄縣職教中心將黨建作為協同發展的“定盤星”,成立“津雄黨建聯盟”,實施“五個一”黨建工程(即共建一個黨建陣地、共上一堂專題黨課、共研一個黨建課題、共辦一次主題黨日、共樹一批黨員先鋒),以黨建聯建凝聚京津冀職教合作共識。
同時,創新“12345”三全育人德育體系(1 個核心目標:培養德技并修人才;2 個主體:學校與企業;3 個維度:課堂、校園、社會;4 個載體:思政課程、實踐活動、文化熏陶、心理輔導;5 個保障:組織、制度、隊伍、經費、考核),班主任反思集獲省教育廳表揚,為協同育人筑牢思想根基與德育框架。
(二)共建平臺:織密跨區域合作網絡
在政府統籌引導下,依托河北省“十四五”職業教育發展規劃中“深化京津冀職教協同,支持雄安新區打造職教創新高地”的部署,雄縣職教中心主動對接京津優質資源,構建多層次合作架構。
雄安新區將職教協同發展納入區域戰略,雄縣配套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實訓基地建設,縣領導先后 12 次帶隊赴京津洽談,為校際合作掃清政策與行政障礙。學校累計組織 210 余人次出訪京津院校,接待 300 余人次來訪,合作版圖持續擴大——從與天津一商校聯合辦學,到牽頭成立“京保石邯”職教聯盟,再到計劃 2025 年掛牌 EPIP 應用推廣中心(即聚焦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創新的專業平臺)。
目前,學校已與北京金隅科技學校、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天津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數十所院校簽署協議,合作領域從基礎教學交流,深度拓展至專業共建、人才培養方案共商、實訓基地共享等核心維度。
(三)共享資源:激活協同發展動能
通過 “雙向流動、協同增益” 機制,京津優質資源加速向雄縣職教中心流動,同時河北(雄縣)的實踐需求也反向推動京津職教資源優化調整,實現 “雙向賦能”。
師資共享:2017-2024 年,學校選派教師赴京津學習從年均50人次增至100 人次,邀請京津骨干教師開展示范課62場;在天津一商校專家指導下,該校教師團隊不僅在2024年河北省教學能力大賽中斬獲兩項一等獎、晉級國賽,還將雄安新區產業教學案例反向輸出至京津院校,豐富其區域實踐教學內容。
課程與實訓共享:參與國家級會計資源庫建設,自主開發2門核心課程,引入京津25門精品課,共享教案、實訓項目等132項資源;2018 年依托天津一商校“數字化財經實訓中心”,該校學生在“衡信杯”全國稅務技能大賽中獲團體三等獎,同時學校也向京津院校開放雄安本地實訓場景,如甘薯種植實訓基地、新區建設觀摩點等。
管理共享:引入天津一商校“教學診改五步法”(即診斷、改進、監測、反饋、提升五個環節的閉環管理模式),部門協作效率提升40%,在河北省中職質量提升工程中,學校排名從2017年的107位躍升至2024年的60位。
(四)共育人才:打造區域技能梯隊
以“黨建引領、訪學研修、賽事聯動”為路徑,培育適配雄安建設與京津冀產業協同的技能人才。
推行“師徒結對”“1+1+1”培養模式(1 名京津導師 + 1 名雄縣教師 + 1 名學生),2024 年選派210人次教師赴津培訓,200余名學生參與跨區域實訓(部分學生赴北京京東、天津海爾等企業實習,為企業輸送技能人才),500余人次開展研學活動。
聯合京津院校打造“津雄技能比武”等賽事品牌,參賽院校從7所擴展至 20所。2024年,學生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獲獎率達18%,斬獲7項省賽一等獎,教師、班主任賽事成績均實現歷史性突破,培養的畢業生中,既有扎根雄安鄉鎮建設的技術骨干,也有赴京津企業就業的技能人才,形成區域技能人才“雙向流動”格局。
(五)共聯產業:構建產教融合生態
校校、校企聯動,推動育人成果反哺區域發展,同時依托產業需求優化育人方向。
貫通培養:與天津一商校聯設春考班,升學率100%;與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展“3+2”聯合培養(3 年中職+2年高職),轉段通過率100%,為京津冀產業協同輸送穩定的高素質技術人才。
與京東、海爾等企業組建產業職教共同體,將企業技術標準、崗位需求融入教學內容,2024年入選河北省校企合作示范項目“五十佳”;計劃 2025年將“智能評價結算系統”(適配新零售、現代物流領域的教學與實踐系統)申報中國職教學會成果案例,該系統已在京津冀部分合作院校與企業試點應用,提升教學與生產對接效率。
三、成效彰顯: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
經過多年協同實踐,雄縣職教中心實現多維突破,成為京津冀職教協同的“標桿校”:
1.治理效能躍升:緊扣雄安新區產業規劃,新增物聯網技術、中醫康養等5個貼合區域發展的專業;形成以“12345”體系為核心的特色德育模式;教師與學生對學校管理的滿意度從62%提升至89%。
2.人才培養提質:累計培訓師資3500余人次,教師獲省級以上獎項80余人次,4人獲評“河北省技術能手”;職教高考升學率達100%,對口升學率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40個百分點,畢業生成為雄安鄉鎮建設、京津相關企業的骨干力量。
3.社會服務增強:年均為新區企業培訓2000人次,涵蓋技能提升、職業資格備考等內容;承接會計、電子商務師等資格認證考試,年服務考生超1000人次;組織學生為雄縣甘薯代言、制作雄安地標講解視頻,深度融入區域經濟與文化建設。
四、未來展望:深化協同,邁向更高質量
站在新起點,雄縣職教中心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圍繞三大方向深化京津冀職教協同:
1.強化數字賦能:依托河北省職教數字化轉型政策,建設智能化教學平臺,實現京津冀優質課程、實訓資源的線上共享;
2.深化國際交流:聯合京津院校引入國際職教標準,開展對外合作辦學,提升京津冀職教的國際化水平;
3.完善長效機制:推進“3+2”“3+4”(3年中職+ 4年本科)貫通培養模式,建立京津冀職教師資互認、學分互認機制,構建更高效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從資源短缺到生態初成,雄縣職教中心的實踐印證了黨建引領下京津冀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強大生命力。未來,這座扎根雄安的職教搖籃,將繼續以“共建、共享、共育、共聯”為路徑,為區域發展注入更強勁的技能人才動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