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科技、人才”實施三位一體的規劃部署,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要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全面深入地解析了構建教育強國的核心理念與實現路徑,著重強調了推進教育強國進程中需妥善應對的關鍵性關系,并對教育強國戰略的整體推進與重要措施進行了系統性規劃。我國民辦高校在優化內部管理、創新培養模式、強化特色發展及提升教育質量等多個維度上展開了深入探索,并在辦學模式革新、管理體系調整及運行機制優化等領域有了豐富經驗,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動力、釋放了紅利。然而,同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需求之間還有所差距,特別是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廣大教育工作者達成共識并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民辦高校要重新審視新時代的新使命,做好“教育強國,民辦何為”的歷史選擇,筑牢“為國育才,民辦有位”的理想信念,扎根“為黨育人,民辦有責”的時代使命。
一、堅持黨的領導確保民辦高校彰顯教育屬性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的,“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看,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其維護政治統治、維系社會穩定的基本途徑無一不是通過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國際形勢和國內社會環境正在經歷深刻且復雜的變化,這對我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致力于培養一批又一批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懈奮斗的有用人才。同時,我們還要肩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有時代新貌的人才的責任,以確保黨的事業和強國建設能夠代代相傳,持續發展。
教育的“政治屬性”,是教育強國的首要屬性,突出表現是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民辦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國普通高校中民辦本專科學生的比例逐年增加,中外合作辦學院校數量也逐年增長,這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陣地。民辦高校應當將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政策以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持續不斷地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引導和培養學生,不斷地加強和優化新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體化改革與創新,逐步形成“大思政課”育人的新格局。

湖南信息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構建了“紅色信息文化”大思政育人體系,利用信息化技術和校內外紅色資源,傳承紅色精神,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堅定中國式現代化信心,學校榮獲了“2024年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教育的“人民屬性”,是教育強國的價值導向,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都對社會具有公益性。從教育的本質看,民辦教育促進了受教育主體的有益成長,滿足了受眾多元的教育需求;從社會收益角度看,民辦教育推動了大眾文化水平的整體提升,減輕了政府教育財政壓力;從體制改革方面看,民辦教育的發展深化了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有利于實現教育公平。目前,我國民辦普通、職業本專科在校生達到了994.38萬人,民辦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決了人民對高等教多樣化選擇問題,從“上不了大學”“無大學可上“到“能上大學”“有選擇地上大學“的過程恰恰體現了民辦高等教育的人民屬性。民辦高等教育從現有的規模看,辦學質量涉及近4000萬家庭的幸福,因此,提高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
教育的“戰略屬性”,是教育強國的核心使命,突出表現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我國民辦高校基本都是應用型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較都具備體制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高、改革創新內驅力強等特點,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可見,產教融合深度、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人才供給的緊密度等方面更能體現民辦高等教育的“戰略屬性”。
在新征程上,加強黨的領導,首先要引導青少年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種子埋入心靈深處,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民辦高等教育也應該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人民屬性和戰略屬性,引領青少年深學細悟篤行黨的創新理論,正確把握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的本質,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發揮體制機制優勢確保民辦高校突破現實困境
“不因現實復雜而放棄夢想,不因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展現出了堅韌的生命力、持續的競爭力和強大的創新力。能適應教育強國要求的民辦高校一定是用高質量發展化解生存與發展的一切問題。可以預見,只有人才培養質量超過公辦高校平均水平的民辦高校才能生存;教育資源將逐步向優勢民辦高校轉移,民辦高校的管理體制創新會提升大學的治理能力和水平,這樣才能有效地激活潛力、吸引人才、實現高質量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回答民辦高等教育在教育強國中的價值和意義的問題,民辦高等教育在新格局中的定位和坐標的問題,以及民辦高等教育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彰顯自身的獨特作用的問題。

遼寧財貿學院投資建成集黨史館、英模人物事跡館、祖國輝煌成就館、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學習館于一體的“紅館”,采取師生自編自導自演方式,打造了現代化沉浸式思政課教學新課堂。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在三個主要環節還需要完善和提升,第一個是治理能力,第二個是科學研究體系,第三個是學科建設體系。治理體系是大學管理的頂層設計,是大學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生態化的基礎,從世界大學發展經驗看,治理體系和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永恒的“內涵“,民辦高校的治理體系建設比建設一所大學要重要。我國民辦高校成立的時間較短,治理體系不完善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科學研究體系和學科建設體系是民辦高校實現科學研究、科研育人、服務社會的一體化頂層設計,我國民辦高校科研和學科建設還比較薄弱,需要在應用型學科服務教學、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加大投入。綜上,我國民辦高校的發展,要秉承“天道、地道、人道。”“天道”就是要遵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地道”就是用好地方資源,要把好的基因和育人模式傳承下去;“人道”就是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用好激勵的杠桿。民辦高校高質量發展的內因是內驅式發展,也就是內生的使命、內生的動力、內生的自覺。辦好一所民辦大學不但要有“好廚”(好的校長管理團隊)、“好米”(好的教師團隊)、“好鍋”(好的體制機制)還要做成“好飯“(好的人才培養質量)。
新征程上,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發生新的供給側重構,主要體現在三個認同,即:學業認同向就業認同轉變;知識認同向技能認同轉變;學歷認同向能力認同轉變。家長和學生的關注點從“是否能完成學業、學習了什么知識、是否能獲得學歷和學位證書”,轉移到“是否能學到一技之長、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未來就業情況如何”三個主要需求。民辦高校應該應時而為,發揮體質機制靈活、改革創新內驅力強的優勢,提高師資隊伍質量、提高專業與產業行業的適配度、提高就業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把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變成新時代民辦高等教育的最強音和新發展格局。
三、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確保民辦高校服務教育強國
唯有改革者進,唯有創新者強,唯有改革創新者勝。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推進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等舉措為民辦高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和行動綱領。民辦高等教育改革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化妝”不是改革,“健身”也不是改革,“發展”不是改革,一般的“改良”也不是改革,形象地說,守正與創新之間的夾角大于45度才能叫改革。
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有幾個主流理念,第一個是紐曼式大學理念,是培養自由發展的個性的人,也叫做“個適性”;第二個是洪堡式大學理念,明確了培養發展方向和專長的人,也叫做“內適性”;第三個是威斯康星大學理念,明確了培養博雅的明確方向和專長的人,也叫做“外適性”;第四個是我國正在成熟的應用型大學思想,培養知識的實踐者,非學術性,而是社會性,也叫做“社會性”(開放辦學)。民辦高校基本都定位于應用型,與公辦學校相比較,深化教育綜合改革首先要解決以下的五個關鍵問題:教師選聘注重真實成果,專業建設依托真實行業,學生學習賦予真實場景,教學實踐置身真實環境,考核關注解決真實問題。強化“師徒制”“企業導師制”“產教融合”等育人模式,把立德樹人、家國情懷、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與公辦高校相比較,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是產教融合,這是民辦高校育人模式的 “長板”。產教融合分為“產教融入、產教融合、產教融通”三個階段,民辦高校產教融合已經展示出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一體化育人深度。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會成為勞動力的競爭者,2023年全球就業市場最需要的10類能力為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彈性靈活性和敏捷性、內驅力與自我意識、好奇心和終身學習、技術素養、可靠性和關注細節、同理心和積極傾聽、領導力和社會影響力、質量控制。民辦高校學生普遍特征是創新性思維、動手能力、溝通能力普遍優于同齡學生,而人工智能時代需要人的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人機交互)、溝通能力強等“硬能力”與“軟能力”,這將放大這部分學生的“長板”。
新征程上,民辦高校在課程體系設計、實踐環節、專業核心能力培養等方面,進行培養模式創新,把人工智能作為教學改革、綜合治理、人才培養等環節“抓手“和”密匙“,在多要素、多環節、多層次上,做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先行官“和“排頭兵“。
四、堅守特色發展確保民辦高校實現發展目標
始終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的發展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中國民辦高校創建一流的過程絕不能簡單地看作對當今世界一流私立大學的再追趕、再復制,而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面向世界前沿,扎根中國大地,通過形成真正體現大學人民性的評估評價體系來推動一流建設,進而辦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民辦大學。
目前,我國高考的毛錄取率已經達到60.2%,高等教育正在從大眾化走向普及化。當下,“有學上”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質”的提升已經成為緊迫要求。也就是說,教育領域“量”的短板已經不是矛盾主要方面,但“質”的差距依然是民辦高校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家長和學生更多的關注了“增量教育”和“投入產出比”。學生因個體差異、成長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合力影響,在身體素質、天賦秉性、學業基礎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增量教育就是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因接受不同的教育而取得超出預期的個體增量。從今年全國高考的報考和錄取來看,“增量教育”和“投入產出比”也逐漸成為家長選擇高校的主要因素,教育的價值取向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即從“知識為本”到“能力為要”趨向“重在增值”。民辦高校精準對接需求的主要方面是精準對接教育價值新需求和教育供給側新需求。
我國民辦高校基本都是應用型高校,定位及面向應該遵循 “四對接”,即對接國家戰略、對接地方需求、對接產業行業、對接基礎應用,這是民辦高校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的基石。一是對接國家戰略。對接國家戰略,通過建設教育強國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校必須準確把握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堅定扎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努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民辦高校應主動適應國家戰略發展需要,形成以學校優勢學科專業群為主體,以特色學科專業群與交叉融合學科專業群為兩翼的專業群體系;二是對接地方需求。對接地方需求,發揮高校服務社會功能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借助民辦高校改革創新的優勢,培養出專業知識扎實和實踐能力強的專門人才,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智力資源、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支撐;三是對接產業行業。對接產業行業,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與產業鏈在屬地區域上交互融合。“以鏈建群”,依托產業鏈構建專業群,“以鏈建院”,依托產業鏈建立現代產業學院,做到“學科跟著產業走”“專業圍著需求轉”,促使產、學、研、轉、創、用深度融合;四是對接技術應用。對接技術應用,通過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解決產業行業“卡脖子”問題。對接技術應用也要求民辦高校主動適應新質發展力要求,以創新成果的應用促進產業轉型發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探索新產業、激發新動能。
新征程上,要求我們跳出教育看民辦教育、立足全局看民辦教育、著眼長遠看民辦教育,發揮民辦高校在服務新質生產力中的獨特作用,把民辦高校建設成為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主戰場、產業行業創新發展的策源地、服務地方經濟的排頭兵,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承擔民辦高校的歷史使命。
(作者系湖南信息學院校長/黨委副書記,民建中央科教委員會副主任,諾獎人機交互研究中心主任)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