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以2030年教育高級別指導委員會成員身份在該組織網站發表英文博客文章,介紹中國將實施2030年教育議程融入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取得顯著進展的成就與經驗,結合全球教育發展形勢和教育強國建設目標任務,對2030年后全球教育議程提出建議。以下為文章中文版——
優先發展教育,服務支撐現代化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部長 懷進鵬
習近平主席指出,“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距離2030年教育議程終點只剩5年,我們應該盤點2030年教育議程進展,謀劃未來全球教育新議程。
十年來,中國將實施2030年教育議程融入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進程中。習近平主席親自作出戰略部署。建立了統籌領導與跨部門協調機制,全社會共同參與,取得顯著進展。
一是堅持依法治教,規劃引導。中國建立了較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教育改革發展。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一直保持在4%以上。學校辦學條件大幅改善。制定實施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兩個五年規劃。今年又發布實施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5—2035)》,正在實施落實這一綱要的三年行動計劃。
二是堅持育人為本,改革先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實行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推動教育綜合改革。改進課程教材,加大教學投入,教師學歷合格率已接近100%,教師培訓實現全覆蓋。義務教育學生閱讀(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達標率在80%左右。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生態文明意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顯著增強。
三是堅持公平為重,推動教育更加普惠包容。將教育與減貧相結合,以精準幫扶消除絕對貧困,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輟學率動態清零。在免費義務教育基礎上正在推行學前一年免費。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2%,以隨班就讀、進入特教學校和送教上門三種方式解決了殘疾兒童少年上學問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2%。各級教育實現了男女入學機會平等。
四是堅持服務為要,實行產教融合與科教融匯。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輔相成,中國面向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和民生需求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優化教育結構,學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合作培養人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60.8%,每年畢業生超1000萬,其中50%以上是理工農醫類。職業院校供給了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70%以上新增從業人員。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4.3年,文盲率下降到2.67%。
五是堅持面向未來,以數字化塑造教育新形態。持續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學校配齊了數字化教學設施設備,網絡覆蓋率達100%。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集成各級各類教育優質資源,成為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1.7億學習者的數字學習空間。城市與邊遠農村學生可以同上一堂課,不同地方教師可以協作教研、協同教學;師生用手機可便捷享受服務、參與治理;教育新形態、新模式大量涌現。
六是堅持對外開放,深化教育國際合作。密切了與各國及相關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搭建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等新平臺,支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好女童和婦女教育獎、孔子教育獎,合作辦好長城獎學金、中非信托基金和STEM教育信托基金,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性與復雜挑戰,世界需要和平,各國需要發展,人民企盼幸福,教育需要有更大作為。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與產業變革,正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時代,需要我們更好思考教育的本質,重新認識教育的價值與作用,教會下一代適應社會、發展社會、創造新的價值,加強國際合作避免新的智能鴻溝。《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對2030后中國教育作了初步部署,將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公平優質的基礎教育體系、自強卓越的高等教育體系、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泛在可及的終身教育體系、創新牽引的科技支撐體系、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體系、開放互鑒的國際合作體系,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對全球教育新議程幾點建議:
一是普及全納普惠的高質量教育。確保未來全面普及包容公平優質的學前教育、初等和中等教育。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公平包容普惠優質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二是構建智能化的未來教育。運用數字化和人工智能,建設未來教育新生態,普及個性化教育和終身學習,更好服務每個人終身學習與全面發展。三是實現科技與人文教育協同。推行能力導向和問題驅動式教學,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認知、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學會創新、學會共處、學會跨文化交流合作。四是構建開放協作的全球教育。拓展國際教育交流空間,豐富教育選擇。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國際合作,更有效地幫助不發達國家發展教育。中國愿以教師培訓、數字與人工智能教育、職業教育等為重點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與各方攜手合作,共創美好未來!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國教育在線”,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