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52 管理學原理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第一篇 導論
第一章 企業與管理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能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掌握組織的概念,了解組織的要素及特征,掌握管理的概念、性質及一般特征,了解管理的一般內容。了解什么是管理方法論基礎,掌握系統論的要求。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企業與一般社會經濟組織
現代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組織的概念,組織的要素,組織要素的整合。經濟改革與企業責、權、利的統一。
第二節 企業管理的特征與內容
管理的概念,管理的一般特征,管理的主要內容。管理的兩重性及其啟示。
第三節 管理方法論基礎
系統論及系統的涵義,系統的基本元素組成,系統的類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特征。系統理論的啟示。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組織的概念
識記:現代管理學的研究對象。組織的涵義。組織的要素。 理解:組織要素的整合。
(二)改革與組織責、權、利的統一
識記:企業擁有的經營自主權。 理解:責、權、利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和聯系。企業擁有經營自主權對企業管理活動模式及企業與職工間關系產生的影響變化。
(三)管理的概念
識記:管理的涵義 理解:管理工作的一般特征。
(四)管理的內容
識記:經營管理、生產管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的涵義。管理過程的主要環節。 理解:經營管理、生產管理、科技管理、人事管理、財管理的主要內容。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主要工作內容或任務。
(五)管理的性質
識記:管理二重性的涵義。 理解:管理二重性原理的啟示。
(六)系統的涵義及內容
識記:系統、系統論的涵義。組成系統的基本元素。系統的主要類型。
(七)系統的結構、功能及特征
識記: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涵義。 理解力:要素、結構、功能在系統中的相互聯系與作用。系統的共同特征。
(八)系統理論對管理工作的啟示
應用:系統理論對管理工作具有指導意義的重要啟示。
第二章 管理理論的歷史演變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管理理論歷史演變的基本過程,了解各主要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情況掌握各主要理論的理論要點。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工廠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管理的產生。管理科學出現的標志。歐文、斯密等對早期工廠管理研究的主要理論貢獻。
第二節 古典管理理論
管理科學的形成及主要標志。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韋伯的科層組織理論。
第三節 從霍桑試驗到行為科學
泰羅理論的缺陷及面臨的問題。霍桑試驗。人際關系學說。從人際關系學說到行為科學的發展。
第四節 現代管理理論
管理環境的變化及管理的理論叢林。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
第五節 對現代管理理論的思考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美國現代管理理論的反思。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工廠制度早期的管理思想
識記:管理產生和管理科學出現的標志。最早在企業管理中使用科學管理方法的瓦特和包爾頓。歐文關于人事管理的思考和實踐。亞當.斯密關于勞動分工的分析。查理.巴貝奇的分紅制度和對分工的思考。
(二)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
識記:泰羅制的代表性著作。 理解:泰羅制的主要內容。泰羅的管理理論的局限性。
(三)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識記:管理的基本職能 理解:經營與管理的概念區別。管理的原則。管理要素。
(四)韋伯的科層組織理論
識記:科層制度。 理解:理想的科層組織體系。權力的類型。
(五)霍桑試驗與人際關系學說
識記:照明試驗、繼電器試驗、訪談計劃、繞線試驗的結論。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 理解:經濟人與社會人的觀念區別。非正式組織的作用。新型的領導能力。行為科學的主要研究方面。
(六)現代管理理論
識記:管理的理論叢林。社會系統學派,決策理論學派,系統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管理過程學派及相關代表人物。 理解;協作系統中組織成員的個人特征,協作系統的基本要素,協作系統組織中經理的職能。管理就是決策的觀念,決策過程各個階段的工作,決策的準則和三個前提,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經理的基本的、共同的職能和經理個人不可替代的任務。權變學派同經驗學派的聯系與區別。“如果—就要”關系。管理科學學派的前提性假設。管理科學黨派進行管理的一般程序。
(七)管理理論的發展及思考
識記:管理理論發展的歷史分期。 理解:泰羅科學管理理論與行為科學理論的理論側重差異。 應用:對現代管理理論的思考。
第二篇 計劃與決策
第三章 經營條件研究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經營條件研究的意義和研究的內容,掌握經營條件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經營條件研究的意義
環境因素的變化對企業產生的兩種不同影響。內部條件分析的必要性。經營條件研究的作用。
第二節 經營條件研究的內容
企業經營的政治、社會、經濟和技術環境研究。企業內部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條件分析。市場需求與供給研究。反映企業競爭能力的主要指標。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五種因素。
第三節 經營條件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經營條件研究的基本程序。市場調查的主要工作及調查方法。市場預測方法的兩大類型和預測的主要方法。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經營條件研究的意義與作用
識記:內部條件。 理解:環境因素的變化對企業產生的兩種不同影響。經營條件研究的作用。
(二)經營條件研究的內容
識記:企業競爭對手的分類。反映企業競爭能力的指標:銷售增長率、市場點有率和產品獲利能力。影響企業競爭能力的五種因素。 理解:經營環境研究的四個方面。內部條件分析的三個方面。市場需求研究的主要內容。對競爭對手研究的三個方面。
(三)經營條件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識記:經營條件研究程序的六個階段。市場調查的涵義。確定調查對象的兩種方法。隨機抽樣,非隨機抽樣。市場預測。市場預測方法的分類。 理解:研究報告的主要內容。樣本選取應解決的兩個問題。各種現場調查方法的優點與局限性。定性與定量預測方法的優劣。綜合判斷法,使用者期望法,專家調查法。 應用:設計合理的調查表。簡單平均法,移動平均法,指數平滑法。一元線性回歸法,基數迭加法。
第四章 經營決策理論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經營決策的影響因素和經營決策的主要過程,掌握經營決策的概念、特征和經營決策的評價技術。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經營決策及其影響因素
經營決策的涵義和實質內容。經營決策的主要特征和制約因素。
第二節 經營決策過程
經營決策過程的四個階段。企業經營中不平衡問題研究。目標必須符合的三個特征。可供替代的經營方案的產生過程。決策者抉擇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三節 經營決策的評價技術
確定經營方向的分析方法:經營單位組合分析法,政策指導矩陣。確定型評價方法:量本利分析;風險型決策方法;決策樹法;非確定型評價方法;樂觀原則,悲觀原則,折衷原則,最大最小后悔值原則。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經營決策的概念
識記:經營決策的涵義。經營決策的實質內容。經營目標的主要內容。 理解:三類基本經營策略。經營決策的主要特征。經營決策的制約因素,經營思想的三種類型,時間敏感決策與知識敏感決策。
(二)經營決策過程
識記:經營決策過程的幾個階段。目標應符合的三個特征。評價和比較不同方案的要點。 理解:不平衡分析。明確企業目標的主要工作。可供替代的經營方案的產生過程。決策者抉擇時應注意的主要問題。
(四)經營決策的評價技術
識記:決策方案效果評價方法的三種類型。 理解:經營單位組合分析法。政策指導矩陣。 應用:量本利分析。決策樹法。決策抉擇的四原則。
第五章 經營決策實務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了解產品決策的一般理論和方法,掌握產品競爭戰略。了解技術改造決策的主要內容,掌握技術發行項目的評價技術。了解銷售決策中價格決策、促銷決策和分銷決策的主要內容,掌握價格策略。了解財務決策的主要內容,掌握投資決策的原則及投資決策的經濟評價方法。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產品決策
產品決策的任務,產品競爭戰略以及產品決策的分析方法。
第二節 技術改造決策
技術改造的內容,技術改造項目的評價技術:貼現法的基本原理、凈現值法、利潤指數法、內部投資回收率法。
第三節 銷售決策
價格決策的主要內容。促銷決策的主要任務及手段。分銷決策的主要渠道。
第四節 財務決策
財務決策的主要內容和作用。籌資的原則和渠道。投資的種類,投資決策的原則和經濟評價方法。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產品決策
識記:產品決策要解決的三個基本問題。 理解:新產品開發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產品競爭的主要開發戰略。產品壽命周期理論。
(二)技術改造決策
識記:技術改造主要方面。比較不同方案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投資回收期、投資回收率、投資利潤總額、投資利潤指數。 應用:貼現法的基本原理。凈現值法,利潤指數法,內部投資回收率法。
(三)銷售決策
識記:合理價格的標準。分銷決策及渠道。
理解:價格決策的影響因素。價格策略。促銷手段:廣告的主要功能,人員推銷的特點。
(四)財務決策
識記:財務管理的涵義。財務決策的主要方面。籌資的渠道。投資決策的分類。投資經濟效果計算的靜態法和動態法的區別。
理解:財務決策對其他經營決策的促進作用。籌資的原則。
應用:投資決策的原則。投資回收期、投資效果系數、追回投資回收期的計算。
第六章 經營計劃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掌握計劃管理的概念和原則,了解計劃管理的作用。掌握生產型管理和經營型管理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特點。了解長期經營計劃和年度經營計劃的主要內容,掌握長期經營計劃和年度經營計劃的編制。掌握組織計劃執行的基本要求,掌握目標管理的主要內容。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計劃管理的作用與原則
計劃管理的涵義、作用與原則。
第二節 經營計劃的形成和特點
生產型管理和經營型管理的主要特征。經營計劃的特點。
第三節 企業長期經營計劃
長期經營計劃的主要內容、作用和編制。
第四節 企業年度經營計劃
年度經營計劃的內容、指標體系和編制。
第五節 計劃的執行與調整
組織計劃執行的基本要求,我國組織計劃的執行需要搞好的工作。目標管理的概念及工作的主要步驟。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計劃管理
識記:計劃管理的涵義。 理解:計劃管理的作用和原則。
(二)經營計劃
理解:生產型管理的主要特征。經營型管理的主要特征。經營計劃的主要特點。
(三)長期經營計劃
理解:長期經營計劃的作用。編制長期經營計劃應注意的工作。
(四)年度經營計劃
識記:年度經營計劃的兩種基本形式。計劃指標按性質的分類。 理解:編制年度經營計劃的主要步驟及主要內容。
(五)計劃的執行與調整
識記:目標管理的實質。實行目標管理的主要工作步驟 理解:組織計劃執行的基本要求。我國組織計劃的執行應搞好的工作。計劃調整的兩種方法。
第三篇 組織與人事
第七章 組織結構設計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掌握管理幅度和管理層次的基本概念及相互關系,了解影響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了解組織設計的任務、主要步驟和依據,掌握組織發展的階段理論和組織設計的原則。掌握部門化的基本概念,了解部門化劃分的標準及不同標準劃分的優勢和局限。掌握權力的主要性質與特征,掌握如何使集權與分權合理結合。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
管理幅度、管理層次與組織結構的基本形態。影響管理幅度的因素。
第二節 組織設計的任務、依據與原則
組織設計的任務及主要工作步驟,組織設計的主要依據,組織發展的階段理論,組織發展的階段理論,組織設計的原則。
第三節 部門化
管理勞動的分工和部門化的概念。部門劃分的標準,職能部門化、產品部門化、區域部門化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綜合標準與矩陣組織。
第四節 集權與分權
權力的性質與特征。集權與分權的概念及相對性。集權傾向產生的原因及過分集權的弊端。分權的標志、影響因素及途徑。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
識記:管理幅度、管理層次的涵義。管理組織結構的兩種基本形態。 理解: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的關系。影響管理幅度的因素。
(二)組織設計的任務、依據與原則
識記:組織設計的任務。組織設計的工作步驟。 理解:組織設計的依據。組織發展的五階段理論。 應用:組織設計的原則。
(三)部門化
識記:組織設計的實質。部門化的涵義。管理勞動的橫向分工與縱向分工的涵義。常用的部門劃分的標準。 理解:職能部門化、產品部門化、區域部門化的優勢及局限性。綜合標準,矩陣組織。
(四)集權與分權
識記:權力的涵義,權力的三種類型。集權與分權的涵義,分權的途徑。 理解:集權與分權的相對性。集權傾向的產生原因,過分集權的弊端。分權程度的標志,分權的影響因素,制度分權與授權的區別。
第八章 人員配備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人員配備的主要任務、程序和工作內容,掌握人員配備的原則。了解管理人員的來源,掌握管理人員需要量確定的因素,管理人員選聘的標準和方法。了解管理人員考評的目的、作用和內容,掌握考評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管理人員培訓的主要內容和方法,掌握防止彼得現象的措施。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人員配備的任務、程序和原則
人員配備的任務和考察角度。人員配備的工作內容和程序。人員配備的原則。
第二節 管理人員的選聘
管理人員的來源、需要量的確定和選聘的標準,以及選聘的程序與方法。
第三節 管理人員的考評
管理人員考評的目的、作用和內容,考試的工作程序與方法。
第四節 管理人員的培訓
管理人員培訓的目標、方法。“彼得現象”與防止措施。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人員配備的任務、程序和原則
識記:人員配備的任務。人員配備的過程。 理解:人員配備任務的考察內容。人員配備的原則。
(二)管理人員的選聘
識記:確定管理人員需要量的考慮因素。 理解:外部招聘與內部提升的各自優勢和局限性。管理人員的選聘的標準。管理人員選聘的主要方法。
(三)管理人員程序
識記:考評的程序。 理解:管理人員考評的作用。考評的內容和注意問題。公平考評的要求。
(四)管理人員的培訓
識記:管理人員境況的目標。 理解:管理人員培訓方法:工作輪換、設置助理。“彼得現象”。 應用:“彼得現象”的防止措施。
第九章 組織力量的整合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正式通緝與非正式組織的關系,掌握有效利用非正式組織的方式方法。了解直線與參謀的關系,掌握正確發揮參謀作用的方式方法。了解委員會的作用與局限性,掌握通過委員會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集團關系的方式方法。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
非正式組織的產生與正式組織的關系。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組織。
第二節 直線與參謀
直線、參謀的概念及其關系與矛盾。如何正確發揮參謀的作用。
第三節 委員會
委員會的作用與局限性。如何提高委員會的工作效率。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的產生
識記:正式組織與非正式組織存續的標準條件。組織文化的涵義。 應用:非正式組織對正式組織的影響作用。如何有效利用非正式組織。
(二)直線與參謀
識記:直線關系、參謀關系、直線機構、參謀機構的涵義。 理解:直線與參謀矛盾的原因。如何正確發揮參謀的作用。參謀人員發揮作用的主要方式。
(三)委員會
識記:會議的直接成本。 理解:委員會的作用。委員會的局限性。提高委員會工作效率的方法。
第四篇 領導與激勵
第十章 領導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掌握領導的概念和正確運用領導權力的要點,了解領導的作用、領導層次的劃分,以及領導權力的不同類型。了解領導者素質的要求。掌握領導藝術的要點和領導方式的各種主要理論。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領導的作用及其實現
領導的概念、作用、層次,領導權力及其應用。
第二節 領導者的素質
政治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
第三節 領導藝術
例外原則,善于獲取信息,團結能力,駕馭時間。
第四節 領導方式
三分法理論,連續統一些理論,管理方格理論。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領導和概念與作用
識記:“領導”的兩種用法。領導的涵義。領導作用的表現方面。領導層次的劃分。 理解:不同領導層次的工作特點和時間分配。
(二)領導權力及其應用
識記:領導權力的五種不同類型 理解:正確運用領導權力應注意的問題。
(三)領導者素質的素質
識記:領導者素質的主要方面。 理解:政治素質的主要內容。業務素質的主要內容。
(四)領導藝術
識記:應注意的主要方面。 理解:與下屬談話注意的要點。建立真誠合作同志關系的要點。駕馭時間注意的要點。 應用:“例外原則”
(五)領導方式
識記:X-Y假設理論、連續統一體理論、管理方格理論的各自創始人。 理解:三分法理論的內容要點。X假設和Y假設的要點。連續統一體理論基礎的內容要點。管理方格理論的內容要點。 應用:運用人性假設理論和不同的管理方式理論綜合分析實例。
第十一章 激勵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有關激勵的代表性理論的主要內容。了解影響人的行為的基本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掌握如何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激勵。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激勵與需要
行為科學的激勵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利蘭的成就需要論。需要的一般特征。
第二節 過程激勵理論
需要與行為,個人利益與激勵。佛魯姆的期望理論,波特和勞勒的綜合激勵理論。
第三節 成果激勵理論
公平理論,挫折理論。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激勵與需要
識記:激勵的涵義。有關理論的創始人。 理解:行為科學關于需要、動機與行為間關系的觀點。馬斯洛的需要的五個層次。雙因素的主要內容及作用關系。成就需要的三種類型及麥克利蘭的結論。 應用:需要的一般特征,以及對激勵的影響作用。
(二)過程激勵理論
識記:合理行動的含義。有關理論的創始人 理解:個人利益與激勵的關系。期望理論的要點。綜合激勵理論關于各種因素在激勵中相互關系的模式。 應用:合理行動比較的主要內容,以及形成激勵的作用。期望理論在工作分配與激勵中的應用。
(三)成果激勵理論
識記:公平理論的創始人,挫折的兩種根本原因。 理解:公平理論的內容要點。挫折理論對挫折產生原因的分析,挫折后的主要行為表現,戰勝挫折的措施。
第五篇 信息與控制
第十二章 管理信息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管理信息的概念、特征、掌握運用管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管理信息及其特征
管理信息的概念、類型和基本特征。
第二節 管理信息的作用
認知管理對象的媒介作用,管理經營的基本手段。
第三節 管理信息的收集與加工
信息收集與加工的基本要求,信息收集的方式方法,信息加工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信息傳遞與溝通
信息溝通的作用、渠道、方式。信息溝通失真的問題分析。
三、考核知識點和考核要求
(一)管理信息的概念及特征
識記:管理信息的涵義。管理信息的分類。 理解:管理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管理信息的作用
理解:作為認知管理對象媒介的作用表現。管理信息流向圖。作為管理經營基本手段的主要作用表現。
(三)管理信息的收集與加工
識記:信息收集的兩種基本類型。對初始信息加工的主要工作內容。 理解:信息收集與加工的基本要求。管理信息專項收集的主要內容和要求。管理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四)信息傳遞與溝通
識記:協作系統的三個基本要素。信息溝通的正式渠道與非正式渠道的涵義。非正式渠道的基本類型。 理解:正式渠道的主要特點,以及優勢與局限性。非正式渠道特點和利用。書面溝通與口頭溝通各自的優點和局限性。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第十三章 管理控制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對本章的學習,了解需要控制的主要原因和控制的類型,掌握有效控制的要求。了解控制的過程,掌握控制的主要方法。
二、課程內容
第一節 控制的類型和要求
管理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主要類型。有效控制的特征。
第二節 控制過程
控制過程的基本環節,以及確立標準、衡量成效、糾正偏差各環節的主要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
第三節 控制方法
預算的形式、內容。預算的控制作用和局限性。比率分析的主要內容。審計控制的主要類型和特點。
三、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一)控制的類型與要求
識記:控制的主要類型。 理解:需要控制的原因。有效控制的特征:適時控制、適度控制、客觀控制、彈性控制。質量控制圖。控制費用與收益變化關系。
(二)控制過程
識記;控制過程的基本環節。控制的涵義。 理解:確立標準:確定控制對象、選擇控制的重點和制定標準的方法的要點。衡量工作成效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糾正偏差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控制方法
識記:預算的兩種基本類型 理解:預算控制:預算的主要內容,預算的作用及其局限性。比率分析:財務比率和經營比率的主要內容。審計控制:外部審計的主要作用及其優點與不足;內部審計的主要作用及局限性;管理審計:管理審計的主要作用,其所能反映審計對象的主要方面,主要不足之處。三種審計控制方法的功能要點。
附:
說 明
一、考核要求
本大綱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次規定學習者應達到的能力發展要求。三個能力層次是遞進等級關系。各能力層次的涵義是:
識記:要求能知道本課程中的有關的名詞、概念、原理、知識的涵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述。識記是初級層次的要求。
理解:要求在識記的基礎之上,能較全面地領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內涵,能把握有關概念、原理、方法的區別與聯系。理解是較高層次的要求。
應用: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之上,能運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決有關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運用,可分為簡單運用和綜合運用兩級具體要求。簡單運用,是要求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所學過的一兩個知識點支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問題;綜合運用,是要求在簡單運用的基礎之上,運用所學過的多個知識點,綜合分析和解決比較復雜的問題。應用是最高層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