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72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題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導論 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一節 哲學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一、世界觀的理論形態 二、哲學的基本問題 三、哲學形態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一、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四、批判、開放和不斷發展的學說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一、現時代的思想智慧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第一章 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第一節 物質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質 二、運動、時間和空間
第二節 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
一、自然界的物質性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先在性 二、人類社會產生的自然前提和現實基礎 三、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第三節 從物質到意識
一、意識的起源 二、意識的本質 三、意識的結構和功能
四、意識和人工智能
第四節 世界物質形態的同源性和同構性
一、物質形態的多樣性和同源性 二、物質形態的層次性和同構性 三、世界的統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質性
第二章 實踐與世界
第一節 實踐的本質和基本特征
一、實踐:人類的存在方式 二、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 三、實踐的運行機制
第二節 實踐與世界的二重化
一、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分化與統一 二、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分化與統一 三、實踐的世界觀意義
第三章 社會及其基本結構
第一節 社會的本質和整體性
一、社會的實踐本質 二、不斷自我更新的有機體
第二節 社會的經濟結構
一、生產力的構成及其特點 二、經濟結構的內容和類型 三、階級:特定經濟結構中的人群共同體
第三節 社會的政治結構
一、政治結構及其核心 二、國家的本質和職能 三、國家的演變及其發展趨勢
第四節 社會的觀念結構
一、社會意識的產生及其相對獨立性 二、觀念結構的構成 三、觀念形態的功能
第四章 世界的聯系和發展
第一節 唯物辯證法與人類實踐
一、唯物辯證法的確立 二、人的活動辯證法與客觀事物辯證法的統一
第二節 聯系的普遍性和發展的方向性
一、事物的普遍聯系及其多樣性 二、事物發展的方向性及其表現
第三節 聯系和發展的規律性
一、規律及其分類 二、聯系和發展的規律體系及其核心 三、發展的決定性 第五章 聯系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第一節 質量互變規律
一、質、量、度 二、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三、質量互變規律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節 對立統一規律
一、矛盾及其基本屆性 二、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四、對立統一規律的方法論意義
第三 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辯證的否定 二、否定之否定規律的實質及其形式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方法論意義
第六章 聯系和發展的基本環節
第一節 原因和結果
一、原因和結果及其辯證關系 二、原因和結果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第二節 必然性和偶然性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辯證關系 二、必然和偶然性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第三節 可能性和現實性
一、可能性和現實性及其辯證關系 二、可能性和現實性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第四節 內容和形式
一、內容和形式及其辯證關系 二、內容和形式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第五節 現象和本質
一、現象和本質及其辯證關系 二、現象和本質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第六節 系統和要素
一、系統和要素及其辯證關系 二、系統和要素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第七節 結構和功能
一、結構和功能及其辯證關系 二、結構和功能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第七章 社會發展過程及其動力
第一節 發展過程的兩種形式
一、發展過程中的自在形式和自為形式 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 三、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第二節 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和直接動力
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三、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內在機制 四、階級斗爭: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第三節 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科學和科學技術革命的本質特征 二、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發展機制 三、科技革命與社會革命的辯證關系
第四節 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眾:歷史的創造者 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社會制約性 三、個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 從客觀辯證法到主觀辯證法
第一節 客觀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及其關系
一、作為客觀辯證法反映的主觀辯證法 二、概念體系構成的思維之網
第二節 辯證法、認識論、方法論
一、作為認識論和方法論的辯證法 二、辯證法、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社會歷史統一
第九章 認識的本質和結構
第一節 認識的發生、發展和本質
一、實踐與認識的發生 二、實踐推動認識的發展 三、認識: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第二節 認識的結構
一、認識活動的系統結構 二、認識系統中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 三、認識系統結構的進化與發展 第十章 認識的過程及其內在機制
第一節 認識的過程
一、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二、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三、認識運動的循環性和上升性
第二節 認識過程的內在機制
一、信息、選擇、建構 二、感性具體、抽象規定、思維具體 三、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真理和價值
第一節 真理
一、真理及其特征 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第二節 價值
一、價值及其特點 二、價值評價
第三節 真理和價值的關系
一、人類活動的兩個基本原則 二、真理和價值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三、真、善、美及其統一
第十二章 認識與思維方法、思維方式
第一節 認識活動的思維方法
一、思維方法的本質和特征 二、思維方法在認識中的作用
第二節 辯證思維方法和現代科學思維方法
一、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二、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群 三、辯證思維方法和現代科學思維方法的關系
第三節 作為認識論的思維方式
一、思維方式的認識本質 二、思維方式的構成要素 三、思維方式的認識功能
第十三章 文化和社會現代化
第一節 文化的本質、結構和功能
一、文化、文明及其分類 二、文化的結構和功能
第二節 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一、文化、文明及其分類 二、文化的結構和功能
第三節 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
一、文化發展的基本階段及其與社會的關系 二、傳統文化與社會現代化
第十四章 人的本質、自由和全面發展
第一節 人的本質和價值
一、人性和人的本質 二、人的價值及其實現
第二節 人的自由及其實現
一、自由、必然、實踐 二、自由的實現和人的解放
第三節 人的發展及其遠景
一、人的發展的歷史形態 二、人的發展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三、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形態
說明:
1、使用教材: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四版。
2、學習時,著力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關于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特別要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本質,了解哲學的新發展。
3、把學習教材的內容和學習“十六報告”結合起來,把學習教材與自己的工作實踐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