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00152組織行為學知識點押題資料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如果想要詳細的押題資料,可以添加【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共同交流探討
組織行為學
考試-知識點押題資料
(★機密)
組織行為學 選擇題常考知識點匯總
1.直接影響活動效果,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稱為能力。
2.美國心理學家梅奧自20世紀20年代起領導了聞名的"霍桑實驗",在此基礎上創立了人群關系和社會人的理論,為組織行為學的誕生開辟了道路.人群關系和社會人的理論
3.菲德勒模式中,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是指領導者為被領導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愛、忠誠和愿意追隨的程度
4.領導者究竟要選擇哪種領導方式,除了要考慮下級的個性特點因素,還要考慮的另一因素是環境
5.期望理論的提出者是弗魯姆
6.表揚、獎勵員工,并讓他們參與管理,這能滿足員工的尊重需要
7.馬斯洛認為人的挺高層次需要是自我實現需要
8.在群體壓力的作用下,個體有時會表現出與群體行為一致的行為傾向稱為從眾行為。
個人智力水平越高,自信心越強,發生從眾行為的可能性相對越小。個人智力水平越低,從眾行為就越明顯。
9.“途徑---目標”理論屬于領導權變理論,權變理論認為,管理并不存在著一種普遍的適用的"好的"或"不好的"管理方法,一切都必須在外部環境的影響下,以組織的任務,個人和群體的行為特點以及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而定
10.在人們產生錯誤知覺的思想方法中,有一種以點概面的思想方法,稱之為暈輪效應
11.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價值觀是政治性價值觀
12溝通模式中,信息傳遞速度快的話的是鏈式
13.屬于個性傾向性的因素有哪些?
14.在勒溫的組織變革程序中,利用必要的強化方法將所期望的新態度和新行為長久保持下去,這一階段,叫做凍結
15.群體內當雙方的沖突經過協商和仲裁都不能解決時,由上級主管部門作出裁決,強迫沖突雙方執行命令的方法稱為權威解決法
16.領導行為四分圖列出了刻畫領導行為的因素,并被最后歸納為“抓組織”,“關心人”
17.麥克利蘭認為,成就需要的高低對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成長,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18.關于激勵的雙因素理論中,工資被認為只是保健因素,沒有多大的激勵作用.
19.當某些人在受到挫折而表現出與自己年齡身份很不相稱的幼稚行為,如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嚎啕大哭或裝病不起來,稱為倒退。應付挫折的根本點就是發展建設性行為,減少破壞性行為。
20.性格具有社會意義,有好壞之分,反映了個體對現實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而氣質不具有社會意義,沒有好壞之分。
21.一般說來態度的心理成分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向。
23.對群體績效起積極作用的角色是任務角色和維護角色。
24.在激勵理論分類中,期望理論屬于過程型激勵理論。
25.工作滿意度與員工流動率之間是負相關的。.
26.一個組織內聚力越高,不一定就越能提高生產率。
27.自我管理型團隊的成員一般學習了廣泛的相關技能,這使得他們能夠順利地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一個領域。
28.從溝通的渠道來看,可以將信息溝通分為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29.在馬路上圍觀車禍的一群人不是群體。
30.矩陣制組織形式打破了傳統的一個工作人員只接受一個部門領導的管理原則,使企業組織結構形成了一種縱橫結合的聯系。
31.組織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軟性管理為主
32.群體壓力主要通過群體規范來維持。
33.工作滿意度和員工的生產率之間關系復雜。
34.決策太快可能產生不利后果時,采用異質結構的群體更好。
35.直線職能制是一種適合中小企業采用的企業組織結構形式。
組織行為學 多項選擇題、主觀題常考知識點匯總2
1、組織就是存在于特定社會環境中,由人群構成的,為了達到共同目標,通過責權分配和層次結構所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群體:組織中的群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合體,他們遵守共同的行為規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賴,在思想上互相影響,而且有著共同的奮斗目標。
2、自我知覺是指主體對自己的心理與狀態的知覺,通過自我知覺發現和了解自我。社會知覺是對社會對象的知覺,包括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個人對群體,群體對個人,群體對群體的知覺,以及個人間,群體間關系的知覺。
3、沖突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會單元在目標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從而產生心理上的或行為上的矛盾。
談判是當事人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為滿足各自需要和維持各自利益進行的協商過程。
壓力是指人對于外部情境的一種適應性的反應,它導致組織的參與者的生理,心理或行為上的變化。
挫折是指人們從事有目的的活動,在環境中遇到障礙和干擾,使其需要和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的情緒狀態。
4、態度與個性的區別:a、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和行為傾向。個性是指一個人整個的心理面貌是經常出現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性和非傾向性特征的總和。b、態度不能直接觀察,只能從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語言及動作中去推測。而個性,彼此很熟悉的人們之間,就象認識別人的面貌一樣,也認識到別人的心理面貌,很容易在熟人中把彼此不同的心理面貌區別開來。c、特點不同。態度具有兩極性和間接性。個性具有社會性,組合性,獨特性,穩定性,傾向性,整體性。d、影響因素不同。態度受社會因素個性因素態度系統特性因素的制約。個性受先天遺傳因素后天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
5、激勵就是激發鼓勵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種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過程。領導是率領,引導和影響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實現某種目標的行動過程。
6、組織設計就是對組織活動和組織結構的設計過程,是把任務,責任,權力和利益進行有效組合和協調的活動。
工作設計是指為了有效地組織目標,而采取與滿足工作者個人需要有關的工作內容,工作職能和工作關系的設計。
組織文化是組織成員在較長時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共同價值觀,信念,行為準則及其具有相應特色的行為方式物質表現的總稱。
7、群體規范是由群體成員們建立的行為準則,或是指群體對其成員適當行為的共同期望。它有如下功能:群體支柱的功能,評價準則的功能,對物質成員的約束功能,行為矯正功能。
8、職業生涯就是指一個人一生所連續地從事的工作和擔任工作職務的發展道路。
職業生涯的設計就是對個人今后所要從事的職業,要去的工作組織和單位,要擔負的工作職務和工作職務的發展道路作出設想和計劃的過程。
職業生涯開發指為了達到職業生涯設計所列出的各階段的職業目標,而進行的知識,能力和技術的開發性活動。
9、知覺錯誤表現在:a、知覺防御即人們保護自己的一種思想方法傾向。b、暈輪效應即指通過社會知覺獲得個體某一行為特征的突出
印象。c、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在進行社會知覺的整個過程中,對象挺先給人留下的印象對后來對該對象起著強烈的影響。在知覺過程中,最后給人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對后來對該對象的印象也有著強烈的影響這就是近因效應。d、定型效應即指人們對某類社會對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對以后有關該類對象的知覺發生強烈的影響。
10、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的行為的規律性,但不是研究人的一般的行為規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種工作組織中的人的行為的規律.
11、信息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即通過兩個或更多人之間進行關于事實,思想,意見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來取得相互之間的了解,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12、管理方格理論的五種典型領導方式的特點:a、貧困型管理對職工和生產幾乎都莫不關心,只以最小的努力來完成必須做的餓工作。
b、任務第1型的管理領導作風非常專利,領導集中注意于對生產任務和作業效率的要求,注重于計劃,指導和控制職工的工作活動。
以完成組織的目標,但不關心人的因素,很少注意職工的發展和士氣。c、俱樂部型的管理主管人員很少甚至不關心生產,而只關心人。
d、團對式管理對生產和人都極為關心,努力使職工個人的需要和組織的目標最有效的結合,注意使職工了解組織的目標,關心工作成果。
e、中間型管理對人的關心度和對生產的關心度雖然都不算高,但能保持平衡。
13、團隊是由少數為達到共同目標具有互補技能和整套工作指標及方法并共同承擔責任的人組成的一種特殊類型群體。
團體與群體的差異:a、領導權。團隊中領導者的角色是共享的,而群體通常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心領導。b、責任的承擔。在團隊中既可
由個人承擔責任,也可共同承擔責任,而群體則主要一個人承擔責任為基礎。c、目標。團隊的工作指向一個具體的目標,而群體的目標常與組織的使命相同。d、工作產品。團隊提供的是集體化的工作產品,而群體則提供個人的工作產品。e、溝通。團隊鼓勵開放式討論和積極地解決問題的聚會,而群體則試圖強調會議的效率。f、有效性。在團隊中,對于工作成績的衡量是以直接評估其集體工作產品來進行的,而群體是間接地通過對他人的影響來衡量其有效性。g、工作風格。團隊也進行討論,決策和授權,但工作是成員一起完成的,而群體在討論決策,授權的基礎上單個進行工作。
特征:目標明確;界限分明;角色分工;對于共同目標的承諾;領導和結構;責任心;公平的績效評估;相互信任。
14、現代化的管理中建立的管理制度是以人的管理為中心的。
15、人的行為的共同特征:自發性;有原因的;有目的的;持久的;可改變的。
16、性格差異的應用原則:性格順應原則;性格互補原則。
17、共同活動效應是指當一個人工作時,其他人也在一旁所產生的助長或抑制的作用。
社會助長作用是指在一些場合,有別人在場或別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有明顯的提高的這一現象。
觀眾效應指當一個人工作時,有一個或幾個旁觀者在一起觀察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助長或抑制的作用。
社會抑制作用指在一場合有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工作,工作效率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大大降低的這一現象。
18、群體結構是指群體成員的組成成分。
19、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雙因素理論——赫茲伯格;期望理論——羅姆;強化理論——斯金納;ERG理論——奧德弗;綜合激勵模式——羅伯特·豪斯
20、群體決策的方法有: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提喻法、方案前提分析法、非交往型程序化決策術
21、氣質是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點。
能力是個人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
個性是指一個人整個的心理面貌,是經常出現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性和非傾向性特征的總和。
22、積極性的本源是需要。
23、人際交往的原則:平等原則互利原則信用原則相容原則
24、工作擴大化是橫向地擴大工人的工作范圍,使一個工人所做工作種類更為多樣化,每個工人除了擔負原來自己所做的工種外,還擴大擔負他的上、下工序原來由其他人所做的工種。
工作專業化是指通過動作和時間研究,把工作分解為許多很小的單一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的操作內容及操作程序,并對工人進行培訓和激勵,使工作保持高效率。
工作輪換是指工人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進行輪換操作。
工作豐富化是指通過增加工作內容本身挑戰性、自覺性、責任和成就等激勵因素,提高人們對工作的積極性,獲得
更高的工作成績和效果。
25、過程型激勵理論:著重研究人們選擇其所要進行的行為的過程,即行為是怎樣產生的,是怎樣向定方向發展的,如何能使這個行為保持下去,以及怎樣結束行為的發展過程。
行為改造型激勵理論:研究如何改造和轉化人的行為,變消極為積極的一種理論。
內容型激勵理論:著重研究需要的內容和結構,及其如何推動人們的行為的理論。
26、模型就是對某種現實事物的抽象,是對現實事物的簡化表示。
27、情感型的個性特征:情緒易波動,并左右行動
外向型的個性特征:善于表露情感,表現行為
獨立型的個性特征:獨立性強,善于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不易受外來因素所干擾,在緊急和困難的情況下鎮靜自如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
內向型的個性特征:不善于表露情感,表現行為,與人交往顯得沉靜而孤僻。
順從型的個性特征:獨立性差,易接受暗示,不加批判地按照別人的意旨辦事,在緊急情況下表現的驚慌失措。
28、最早進行領導方式的研究者是——勒溫
29、工作滿意度是指個人對他所從事的工作的一般態度,即對所從事的工作持有的評價與行為的傾向。
30、信息溝通的形式按溝通的組織系統可以分為:正式溝通和非正式溝通。
31、組織的基本作用:人力匯集作用人力放大作用
32、個人能否體驗的到工作壓力取決于:知覺、經歷、壓力與工作績效關系,人際關系等。
33、組織氣氛的和諧性包括:⑴組織成員的認同感;⑵組織成員的協同感;⑶組織成員參與意識的強弱;⑷組織內部人際關系的和諧程度。
34、影響個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遺傳因素后天社會環境因素
35、人際關系的分類:按人際關系的結構可分為——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倫理關系。按人際關系形成的紐帶可分為——親緣關系;地緣關系;業緣關系。
36、影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因素:⑴更富挑戰性的工作;⑵公平的報酬;⑶公正的晉升;⑷支持性的工作環境;⑸工作團隊;⑹上級的管理;⑺人格與工作的匹配。
37、內容型激勵理論的代表性理論:需要層次論;E·R·G論;成就需要論和雙因素論
38、人的能力的差異表現在:⑴能力的水平差異⑵能力的類型差異⑶能力發展的早晚差異
39、組織變革的阻力:⑴來自觀念的阻力;⑵來自地位的阻力;⑶來自經濟的阻力;⑷來自習慣的阻力;⑸來自社會方面的阻力。減少組織變革的阻力的措施:教育;參與;促進與支持;獎懲;利用群體動力;力場分析
40、信息溝通的原則:明確完整性在戰略上使用非正式組織的原則信息溝通的要求:⑴溝通要有認真的準備和明確的目的性;⑵溝通的內容要確切;⑶溝通要有誠意,取得對方信任并建立起感情;⑷提倡平行溝通;⑸提倡直接溝通;⑹設計固定溝通渠道,形成溝通常規。
41、領導者的領導藝術表現在:⑴待人藝術⑵提高工作效率的藝術
42、公平理論的內容:亞當斯認為,人們的工作動機,不僅受其所得報酬的絕 對值影響,而且要受到報酬的相對值的影響,即每個人都把個人的報酬與貢獻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做比較,如比率相等,則認為公平合理而感到滿意,從而心情舒暢努力工作,否則就會感到不公平,不合理而影響工作情緒,這種比較過程還包括同本人的歷史的貢獻報酬比率做比較,可用公式表示:
在管理上的啟示:⑴公平獎勵職工⑵加強管理,建立平等競爭機制⑶教育組織成員正確選擇比較對象和認識不公平想象。
47.途徑-目標理論提出的四種領導方式:1)支持型2)參與型3)指導型4)以成就為目的的領導方式
48.社會知覺的分類:對人知覺.人際知覺.角色知覺.因果關系知覺
49.成就需要激勵理論的基本的激勵需要:1)對權力的需要2)對歸屬和社交的需要3)
50.群體內聚力在群體存在和發展的過程中的作用:1)滿意感2)溝通3)敵意4)生產率5)對改革的阻礙6)群體意識
51.組織文化的功能:約束.凝聚.激勵.輻射功能
52.氣質應用原則:氣質絕 對原則氣質互補原則氣質發展原則
53.沖突的來源的因素:1)溝通因素2)結構因素包括規模.參與.角色沖突.獎酬制度.資源的有限性.全力3)個人行為因素
54.影響知覺選擇的主觀因素:需要和動機;興趣;性格;氣質;經驗知識
55.沸洛伊德的個性理論:他認為人性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之內包括著彼此關聯而相互作用的三個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尋求滿足,它是個性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是人生來就有的,自我考慮到現實環境的限制。超我則按社會規范來衡量是非善惡。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不是分立的,乃是相互彼此相互作用而構成人的個性整體
56.人體在群體中獲得需要和滿足: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和認同需要;完成任務的需要
57.建立學習型組織所進行的五項“修煉”的內容:1)自我超越,就是不斷的認識自己,認識外界的變化2)改善心智模式3)建立共同愿景4)團隊學習5)系統思考
58.需要層次論的基本內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59.組織行為學形成理論基礎: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倫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
60.群體決策的優越性:1)可以集思廣益,博采眾長,避免主觀片面性
2)有利于調動更多的人的積極性,有利于決策的貫徹執行
61.談判的基本原則:平等,互利,合法,事人有別,信用原則
62.團隊的基本特征:目標明確;界限不明;角色分工;對共同目標的承諾;領導和結構;責任心;公平的績效評估;互相信任
63.個性理論如何在管理中應用:1)運用個性理論提高工作成就。在組織的管理過程中,應根據不同人的個性特點配備不同的工作崗位,使盡其才,提高人們的工作成就感2)運用個性理論提高健康水平3)提高管理水平
64.正式群體與非正式群體的區別:正式群體是由組織正式文件明文規定的,群體的成員有固定的編制,有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有明確的職責分工;而非正式群體是組織沒有正式規定的群體,其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帶有明顯的情緒色彩。他們可能是因為住得近.有共同的興趣.能互相滿足而結成伙伴
65.強化理論的基本思想:熱別重視環境對行為的影響作用,認為人的行為只是對外部環境刺激所作的反應,只有創造和改變外部環境,人的行為就會隨之改變內容:積極強化;懲罰;消極強化(逃避性學習);衰減
66.人際關系:也叫人群關系,是人們在進行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人們依靠某種媒介,通過個別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質交流的有機渠道
人際關系的特點:社會性;歷史性;客觀性;多樣性
功能:生產合力;形成互補;激勵功能;聯絡感情;交流信息
67.信息溝通的方法:發布指示;會議制度;個別交談;建立信息溝通網絡
68.個性的特點:社會性;組合性;獨特性;穩定性;傾向性;整體性
69.沖突與競爭的區別:沖突的對象是目標不同的另一方,而競爭的雙方則具有同一個目標,不需要發生勢不兩立的爭奪,實質上競爭和沖突的區別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動是否會影響另一方目標的實現
70.ERG理論的內容:生存需要;相互關系需要;成本需要
71.工作設計的作用:1)能減少單調乏味的重復性勞動和不良效應2)有利于建立整體性的工作系統
3)為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供了條件
72.組織變革的內容:1)以人員為中心的變革2)以任務.技術為中心的變革3)以組織變革為中心的變革4)以適應組織環境為中心的變革
73.職業生涯設計和開發的涵義:職業生涯的設計就是對個人今后所要從事的職業.要去的工作組織和單位.要擔負的工作職位的發展道路,作出設想和計劃的過程。職業生涯的開發是指為達到職業生涯設計所列出的各階段的職業目標而進行的知識.能力.和技術的開發性(培訓.教育)活動,它們是一種個人或組織對前途的展望。
74.組織文化的有效的建設方法:示范法;激勵法;感染法;自我教育法;灌輸法;定向引導法
75.在管理中運用強化理論改造人的行為方式:積極強化;懲罰;消極強化(逃避性學習);衰減
76.組織行為學研究的方法:觀察法;調查法(包括談話法.電話調查法.問卷調查法);實驗法;測驗法;個案研究法
77.領導藝術的含義:是指領導者在行使領導職能時,所表現出來的技巧。
特點:隨機性;經驗性;多樣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