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00041基礎會計學知識點押題資料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如果想要詳細的押題資料,可以添加【微信交流群】
與考生共同交流探討
基礎會計學
考試-知識點押題資料
(★機密)
一、會計的含義
會計是通過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的貨幣單位作為計量標準來表現的經濟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控制、調節和指導,促使人們比較得失、權衡利弊、講求經濟效益的一種工作。
會計的特點:
主要利用貨幣度量對經濟活動過程中使用的財產物資、勞動耗費、勞動成果進行系統的記錄、計算、分析、檢查,以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其中記錄、計算、分析、檢查都是手段。
二、會計的職能
(一)會計的核算職能
會計核算是指通過價值量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并進行公正報告的工
作。
會計核算是會計的首要職能,全部會計管理工作的基礎。
會計核算職能的基本特點:
(1)會計核算主要從價值量上反映各單位的經濟活動狀況。會計核算采用的三種量度:實物量度、勞動量度、貨幣量度。其中以貨幣量度為主.
(2)會計核算要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映。
(3)會計核算具有完整性、連續性和系統性。
(二)會計的監督職能
會計監督就是通過預測、控制、分析、考評等具體方法,促使經濟活動按照規定
的要求進行,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會計監督職能的基本特點:
(1)會計監督主要通過會計核算提供的價值指標進行,是一種貨幣監督。
(2)會計要對單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監督。
(3)會計監督的依據是合法性及合理性。
會計兩大基本職能的關系:
(1)核算職能是監督職能的基礎
(2)監督職能是核算職能的保證
三、會計的目標
(一)會計基本目標
(1)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
(2)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
(二)會計信息
(1)企業內部管理對會計信息的需要。
(2)外界對會計信息的需求。
(三)會計信息使用者
(1)企業的投資者
(2)企業的債權人
(3)供應商及客戶
(4)企業內部員工及管理者
(5)政府部門
四、會計對象
會計對象是指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
物質基礎(資產)的特點:
(1)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
(2)能夠用貨幣表現
(3)能夠給企業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
債權人投資形式(負債)的特點:
(1)能夠用貨幣計量。
(2)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
(3)企業承擔償債義務。
所有者對企業投資(所有者權益)的特點:
(1)不要求償還,企業可在存續期間內長期使用
(2)要求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3)按投資比例承擔風險
(4)分享剩余利潤及資產
(5)能夠用貨幣計量
經濟利益流入(收入)的特點:
(1)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
(2)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
(3)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
與經濟利益流入相對應的經濟利益流出(費用)的特點:
(1)在日常活動中發生
(2)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
(3)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
五、會計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一)資產(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
資產: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
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資產的特征:
(1)資產必須是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
(2)資產是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
(3)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二)負債(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
負債: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
務。
負債的特征:
(1)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
(2)償還義務的履行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三)所有者權益
所有者權益(股東權益):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
所有者權益的特征:所有者僅對企業的凈資產享有所有權。
(四)收入
收入: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收入的特征:
(1)收入是日常活動中產生的經濟利益流入。
(2)形成經濟利益流入
(3)收入的形成總是伴隨著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
(五)費用
費用:企業在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
費用的特征:
(1)費用是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一種代價
(2)費用表現為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或者說是企業收入的一種扣除
(六)利潤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全部收入減去全部費用的結果為利潤。
六、會計等式
會計等式是以數學等式表現會計要素之間聯系的關系式。
(一)會計要素的聯系
(1)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會計恒等式,是復式記賬的基礎)
(2)收入-費用=利潤(會計等式)
(二)會計恒等式
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對會計恒等式產生影響的情況:
(1)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會計恒等式左右兩方等額增加
(2)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會計恒等式左右兩方等額減少
(3)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會計恒等式左方各項目之間發生增減變化,增減額相等
(4)經濟業務的發生引起會計恒等式右方各項目之間發生增減變化,增減額相等
七、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一)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空間范圍。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指企業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會面臨破產和清算,而是持續不斷的經營下去。
確立了會計核算的時間范圍。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苦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指會計主體在進行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時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前提是幣值穩定)
八、會計記賬基礎
(一)權責發生制
權責發生制是指對于會計主體在一定期間內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凡是符合收入確認標準的本期收入,不論款項是否收到, 均作為本期的收入處理;凡是符合費用確認標準的本期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支付,均作為本期的費用處理。我國以權責發生制為會計基礎
(二)收付實現制
收付實現制指對收入和費用按照收付日期確定其歸屬期。
九、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一)可靠性(客觀性或中立性):可靠性原則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 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二)相關性(有用性):相關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
(三)可理解性(明晰性):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企業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相互可比。
(五)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處理,不應僅以經濟業務的法律形式為依據。
(六)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 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項。
(七)謹慎性:(穩健性或保守性) 該原則要求企業對對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處理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收益,低估負債或費用。
(八)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應當及時進行會計處理,不得提前或延后。
十、會計確認
會計確認是按照規定的標準和方法,辯認和確定經濟信息是否作為會計信息進行正式錄并列入賬務報表的過程。
確認的標準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可定義性:按照會計要素的定義和特征加以確認就是可定義性。
(二)可計量性
(三)可靠性
(四)相關性
十一、會計計量
(一)會計計量與會計確認
未經確認就不能進行計量;沒有計量,確認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會計計量屬性
1、歷史成本:指按照形成某項會計要素時所付出的實際成本進行計量。通常采用歷史成本為基礎。
2、重置成本:指按照現在形成某項會計要素可能付出的成本計價。
3、可變現凈值 :指出售時可能收回的金額(扣除可能發生的費用后的凈值)。
4、現值:是指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
5、公允價值: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轉讓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
十二、會計記錄(專門方法)
(一)設置會計科目及賬戶。 是對會計對象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方法。
(二)復式記賬。對每一項經濟業務都要以相等的金額同時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關賬戶中進行記錄的方法。
(三)填制和審核憑證。是為會計記錄提供完整、 真實的原始資料,保證賬簿記錄正確、
完整的方法。
(四)登記賬簿。 是根據填制和審核無誤的記賬憑證,在賬簿上進行全面、連續、系統記錄的方法。
(五)成本計算。就是對計入一定對象的全部費用進行歸集、計算,并確定各該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的會計方法。
(六)財產清查。是通過實物盤點、往來款項的核對來檢查財產和資金實有數額的方法。
十三、賬務會計報告
賬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的賬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
(一)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的財務報表。
(二)利潤表
利潤表:反映企業一定時期內經營成果的財務報表。
(三)現金流量表
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流入和流出情況的賬務報表。
十四、會計循環
(1)會計確認;(2)入賬;(3)過賬;(4)結賬;(5)編制調整前的試算平衡表;(6)編制調整分錄并過賬;(7)編制調整后的試算平衡表;(8)編制賬務會計報告。
十五、設置會計科目的意義
既然會計核算要水斷地收集、輸入、加工、轉換、輸出會計信息,就不能回避信息分類的問題。通過會計科目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科學分類,可以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科學、詳細的分類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