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學考試《訓詁學》簡答題五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63、王引之在〈經傳釋詞〉中提出一個重要的訓詁原則:揆之本文而協,驗之他卷而通。你是如何理解這段話的:指出了訓詁的兩條原則:
一是釋義要聯系語言環境。釋義要聯系語言環境是指解釋詞要與上下文吻合。例如〈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二年〉:“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把“相望”解釋成彼此相望相距很近,可以望見,遞相望見都不符合釋義要聯系語言環境的訓詁原則。
二是要注意詞義的社會性。詞的詞匯意義不是任何人主觀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公眾約定俗成并受社會制約的,這是詞義的社會性。
例如《詩邶風終風》終風且暴。終王念孫解釋為既是符合詞義的社會性。而毛傳把詩經終風的終解釋為終日,是違背了詞義社會性的原則,它不明語法致增字解經,是缺乏歷史觀念。
閱讀下面材料,回答
左傳隱公六年:惡之易之,如火之燎于原。杜預注云:言惡易長,王引之:謂惡之延也。
1、王引之認為杜注犯有“增字強釋”之弊,為什么?
2、杜注還有其他弊病嗎?為什么
(1)因為增字強釋就是在增字后,意思上與原文不符,增字者是為了遷就已見,不惜違背原意而妄亂增字。易在這里是延長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
(2)是望文生訓,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說,其實跟原文的意義毫不吻合。它的實質就是把文字和語言混為一談,沒有注意作為語言內在因素的語音。杜注把易理解為容易,就是只就某字的字面加以解說。
章句體訓詁的內容:是一種注解形式,意思是離章辨句。特點是不以解釋詞義為主,而是重在分析和串講句意、章意、篇意。它在各章末尾總括一下章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