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自考《國際市場營銷學》考試重點六
2025-07-07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第六章 國際自然環境
一、國際自然環境的構成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能源、礦物、水土與森林等。自然資源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無限”資源,如空氣、水等;二是有限但可以更新的資源,如糧食、森林等;三是有限但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炭、鋅等礦物。
(2)氣候條件。是指一個地區主要的氣候條件,包括溫度、降水和風等。
(3)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地球上所處的空間區位。
(4)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指一個國家的地表特征,如高山、平原、沙漠、水體等。
二、國際自然環境的影響
(1)自然環境影響一國和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
(2)自然環境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3)自然環境影響產品的供求。
(4)自然環境影響國際營銷產品的選擇。
(5)自然環境影響國際營銷產品改進。
(6)自然環境影響國際營銷時機選擇。
三、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
(1)資源危機。
(2)土地荒漠化。
(3)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體污染、農藥污染、核污染等等。
(4)物種滅絕和森林面積大量減少。
(5)酸雨污染區擴大。
四、國際營銷與生態環境保護
(1)不產生污染。
A)營銷過程中對社會環境無污染,對社會公眾無害。
B)產品消費過程中對消費者無害,各類產品中不含危害人體健康的不良成分,不發生人身傷害或能增進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C)產品生產和銷售過程對生產和銷售環境無污染,對生產者和銷售者無害。
(2)節省資源。
A)節約能源。
B)減少耗材。
C)開發綠色資源。
(3)保護生物。
五、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背景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最先于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討論。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的戰略。總之,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基礎上的一種發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綠色營銷時可持續發展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的反映,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首要途徑。綠色營銷把環境保護引入到營銷中,通過營銷過程的綠化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和諧一致。
六、可持續發展對國際營銷的要求
(1)國際營銷應當有利于社會利益的持續發展。
A)通過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經營效率,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B)建立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產品結構,擴大生產,滿足需求,吸收更多的人口就業,減輕社會就業壓力。
C)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各國企業間的國際合作。
(2)國際營銷應當有利于實現消費者利益的持續發展。
A)維護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B)維護消費者的心理健康。
C)維護消費者的長遠利益。
D)維護消費者尚未認識到的利益。
E)維護消費者的經濟利益。
(3)國際營銷應當有利于實現企業利益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