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自考《中國對外貿易》考試重點:第二章
2025-07-07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第二章 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對外貿易
課時:2課時
重點掌握內容: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貿易的發展
第1節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貿易的產生和建立
一、舊中國對外貿易的性質和特征
(一)、性質——半殖民地
(二)、主要特征
1、對外貿易被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控制和壟斷
帝國主義列強于1843年取得了協定關稅特權,1845年起又侵占了中國海關的行政管理權。至1913年,各通商口岸的外商增到處3805家,完全控制了中國 對外貿易以及外匯、金融、航運、保險、商檢等有關事業。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也開辦了各種壟斷性的進出口貿易公司,壟斷了絲、茶、桐油、豬鬃、鎢、銻等重要物資的出口和鋼鐵、車輛、機器、糧食、原油等重要物資的進口,實際上是外國壟斷資本在華的代理。
2、進出口商品結構完全適應帝國主義掠奪資源、傾銷商品的需要
帝國主義國家憑借特權,一方面任意從中國廉價掠奪農副產品和礦產資源等原料,另方面又強行推銷其制成品,主要是紡織品、煤油、香煙、酒、食品罐頭、糖果、化妝品、尼龍絲襪等消費品和奢侈品。自1943年至1947年,每年進口的機器設備從沒有超過進口總額10%。洋紗、洋布、洋油等洋貨充斥中國市場,嚴重打擊了民族經濟的發展。
例子:中國紡織之父----陳啟源的南海紡織廠
3、貿易對象集中于少數帝國主義國家
主要集中于英、日、美、德、法、俄。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期間,英國在中國 對外貿易中占80%以上。一戰后,日、美躍居第1和第二位。二戰后,美國居壟斷地位,中國從美國進口占進口總額的51.2%,向美國出口占出口總額的57.2%。
4、對外貿易長期入超和不等價交換
中國 對外貿易自1877年自1949年的77年中,年年入超,總額達64億美元。帝國主義肆意擴大中國進口制成品和出口原料之間的價格剪刀差,通過不等價交換,殘酷剝削和掠奪中國人民。
二、中國 社會主義對外貿易萌芽
三、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貿易的產生
(一)、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貿易產生的政治前提
政治前提——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國家政權建立。
公有制經濟不能在私有制社會產生。例子:歐文的工廠。
(二)、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貿易的建立
1、沒收官僚資本對外貿易
沒收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立夫兄弟)四大家族壟斷的官僚資本對外貿易。
2、建立國有對外貿易
在原各解放區外貿企業的基礎上建起由中央領導的國營外貿企業。1950年國營外貿進出口額占全國外貿進出口額66.88%,1952年上升到90%以上。
3、改造民族資本對外貿易
1950年私營進出口企業4600多家,經營額占全國外貿進出口額33.12%,通過“贖買”和1956年的公私合營,已基本上轉變社會主義性質。
通過上述三方面,1957年國營對外貿易占全國外貿進出口額99.9%。
第二節 中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從商品對外貿易總額看
金額單位: 億美元
年 份 總 額 出 口 額 進 口 額
1950 11.35 5.52 5.83
1959 43.81 22.61 21.20
1963 29.15 16.49 12.66
1966 46.14 23.66 22.48
1970 45.86 22.60 23.26
1978 206. 38 97.45 108.93
1979 293.33 136.58 156.75
1980 378.22 182.72 195.50
1990 840.56 516.96 323.6
2000 4743 2492 2251
2002 6207.68 3255.65 2952.03
2003 8512
50—59 上升
59—63 下降
63—66 上升
66—70 下降
70—2002 上升
二、從進出口商品結構看
(一)、出口商品結構的發展變化
(二)、進口商品結構的發展變化
三、從進出口國別、地區情況看
四、從技術貿易情況看
五、從對外服務貿易情況看
第三節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貿易的性質
一、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對外貿易的性質
1、建國后至1956年
2、1957至1978年
3、1979年以來
二、現階段各類對外貿易企業的性質
1、公有制的對外貿易企業(全民、集體)
2、邊境地區個體勞動者的小額貿易
3、中外合資經營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
4、外商獨資企業
5、我國在國外創辦的合資和獨資企業
第四節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外貿易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思考題:
隨著國有資產逐步退出競爭領域,如果外貿領域里的非公有經濟成分所占比重超過公有經濟成分,我國對外貿易的性質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