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自考《國際貿易實務(一)》知識重點四
2025-07-07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39.國際收支平衡表:是指按照一定的編制原則和格式,將一國一定時期國際收支的不同項目進行列表對比,以反映和說明該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它是對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發生的對外經濟交易具體系統的統計與記錄。
40.國際收支:是指一國或分區與其他國家或分區由于貨物與服務的交換以及資本的往來而引起國際資金流動,從而發生一種國際間資金收支行為。它包括兩種具體的收支形式:
(1)直接的貨幣收支
(2)以貨幣表示的資產的轉移
58.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平衡要經過以下處理才能平衡:
(1)自主性交易
(2)調節性交易
(3)設置誤差與遺漏項目
綜上所述,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總是平衡的,但是一國的國際收支并不一定是平衡的。衡量一國國際收支平衡與否,是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達到了平衡。
59.造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有:
(1)經濟周期
(2)經濟結構
(3)國民收入的變化
(4)貨幣價值的高低
60.各國政府調節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政策與措施:
(1)支出—改變政策:指改變社會總需求或國民經濟總支出水平的政策,主要有“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2)支出—轉移政策:指不改變社會總需求和總支出水平而改變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主要有“匯率政策和關稅政策”
(3)直接管制政策:指政府直接干預對外經濟往來,實現國際收支的平衡。主要包括“外匯管制和貿易管制”。
(4)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
61.財政政策:指一國政府可以通過調整稅收和政府支出影響總需求,從而影響國際收支。主要包括:“稅收政策和支出政策”兩類。當一國出現貿易逆差時,政府可以通過緊縮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減少政府支出和私人支出,從而抑制總需求和對外需求的增加,以促使國際收支平衡,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政府通過擴展性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增加政府支出,從而擴大總需求和對外需求,刺激進口,抑制出口,促使國際收支平衡。
62.貨幣政策:指一國政府通過改變再貼現率、法定存款準備金比率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來調整貨幣供應量。當一國出現國際收支順差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降低再貼現率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反之,可以提高再貼現率來促使國際收支平衡。
63.匯率政策:是指一國通過本幣的升貶值來影響進出口,從而影響外匯收支,調節國際收支的不平衡。如果國際收支發生逆差時,在固定匯率下,政府可以宣布本幣貶值,以抑制出口,刺激進口,達到縮小逆差的目的。
64.直接管制的優點/缺點:
(1)優點:
①一是它對市場依賴的程度較低,因而在調節國際收支上見效快
②二是直接控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面較小,政府在使用這種調節手段時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③三是直接管制使政府對經濟的調節深入到微觀領域
(2)缺點:
①一是容易遭受對方的報復,可能對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帶來消極影響;
②二是直接管制可能扭曲市場價格信號,使市場機制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進口國難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③三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競爭,削弱了國內企業家創新的動力。
65. 國際收支調節政策的國際協調主要表現在:
(1)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提供資金融通。
(2)通過建立國際經濟組織和簽定國際經濟協定確定調節國際收支的一般原則,并逐步取消直接管制。
(3)通過各種國際會議協調多種經濟政策,以提高經濟政策特別是國際收支平衡政策的效力。
66.外匯市場的兩種標價方法:
(1)直接標價法
(2)間接標價法
67.匯率制度:指各國普遍采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他貨幣匯率的體系。主要有:
(1)固定匯率制度
(2)浮動匯率制度
(3)盯住匯率制度
68.影響各國匯率變動的深層因素主要有:
(1)國際收支差額
(2)通貨膨脹率差異
(3)利率水平差異
(4)各國中央銀行的干預
(5)市場預期
69.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1)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一國貨幣貶值,有利于擴大本國商品的出口,抑制本國的進口,而一國貨幣升值,則有利于外國商品的進口,不利于本國商品的出口,從而影響貿易收支。
(2)對資本流動的影響:一是貨幣升貶值后帶來的資本的流出或流入,二是當一國外匯市場上出現本國貨幣貶值的預期時,就會出現大量拋售本幣,搶購外匯,形成資本外逃,相返,當出現本幣升值的預期時,就會拋售外匯,搶購本幣,增加資本流入。
(3)對國內物價的影響:本國貨幣貶值,則以本國貨幣表示的進口商品價格提高,進而帶動國內同類商品價格的上升。如果本國貨幣升值,則進口商品價格下降,進而帶動國內同類商品價格的下降。
(4)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如果貨幣貶值能夠增加一國的出口,就會帶動經濟增長與國民收入的增加。貨幣貶值也可能對一國經濟產生收縮性影響。
70.外匯管制:是指一國通過法律、法令、條例等形式對外匯的收支、買賣、借貸、轉移以及國際結算、外匯匯率和外匯市場實施限制,以維持本國國際收支的平衡,保持匯率的穩定,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