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中國文化概論簡答論述題
2025-07-26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1.中國整體思維的發展階段?
答:(1)到《易經》和《洪范》時代形成了由整體的宇宙觀念。而《沿書。洪范》則對早期五行理論作了比較系統的敘述。(2)戰國至秦漢時代,《呂氏春秋》以儒家為核心,將道貌岸然,法,墨,兵,名諸家加以改造,合為以陰陽五行家的宇宙圖式為理論框架的天道,地道,人道統一的思想體系。此后,《淮南子》。《春秋繁露》,《白虎通義》等進一步論證人與天的統一。漢代在理論上完成了陰陽與五行的統一使
之在體系上融合為一陰陽五行統一體的學說第一次提出了一般系統論的理論模式和一般系統的雙層結構模型,(3)互宋代,理學的開創者周敦頤著《太極圖說》,,上篇講天地,下篇論人,認為天地系統的秩序結構,就是人的行為道德的規范,人的思楊,行為與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實現天一地一人宇宙大系統的和諧統一。邵雍的旬數哲學和來自陳摶的先天圖,對《易經》,《易傳》中的體系原理做了重大發展。(4)宋代把古代中國整體系統的思維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體和深層的內存聯系,注重從直觀體驗,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2、簡述古代類比思維的三個內容和特征?
答:(1)類比思維,常見的主要是在“天象”,地法,人事之間作類比。(2)在類比思維中,有一種中做“觀物比德”,是人與物的類比,是說用物的外部特征與內在屬性來類比人的道德,志行。(3)《詩經》的比,興則是類比思維在詩歌創作中的運用。
3、簡述先秦時期對辨證思索方法的歸納?
答:(1)《老子》,歸納人的方法是“觀復”,“復”是指對立物的往復變化。老子的觀復,就是觀察生物靜動靜對立統一,往復運行的規律。(2)《莊子》歸納的方法是反衍,其中的反衍是指反復,謝施是指代謝,都是表述對立物的轉化的,(3)《易》歸納的方法是通變,變是事物存在。發展的常態,認識這種轉化。交替。《易》稱為通變,“變通”,觀其會通。
5、簡述古代關于天人關系的幾種觀點?
答: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交勝”。唐代劉禹錫在他所寫的三篇《天論》中,提出了“天人交勝”的觀點。他認為天與人各在各 的作用。三是“天人之分”天人之分“的觀點是戰國時代的敬子在倉皇《天論》篇幅中提出來的。并無天人相分之意。
6、簡述中國古代知行合一說的特點?
答:中國古代知行合一說的主要內容是關于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這是“說知行全一”實即《中庸》的誠明合一。(2)中國古人的知 行合一說,并不注重于建設體系,而強調氣體力行,以便真切地認識并實踐天道和人道。因此,知行合一說是以天人合一說為前提的,或者是 說是從“天人合一”說派生出來的。
7、漢語的特點?
答:(1)按詞的構造特點來看,漢語的詞用在句子里時,沒有表示語法關系的詞形變化,按法結構的表達方式來說,漢語不通過詞的形態變 化表示語關系,而是借助于虛詞來表示詞與詞的語法關系。(2)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聲現代漢語普通話有陰平陽平,上 聲去聲四個聲調,(3)從音義對應的角度來說,漢語的特點是一個音節對應于多個詞語素。
8、古代法制的特點:
(1)歷代統治者都重視以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統治。不同形式的法規與律典相結合,成為歷代統治者治理**的重要工具。
(2)歷代改革家都重視以法律手段推動和保護改革。
(3)儒家思想對法制的建立和發展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中國古代法制滲透了儒家思 想,具有強烈的封建倫理色彩。
(4)重刑輕民,民事、經濟法律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中國古代立法的主要內容是刑 法,而民事、經濟方面的法律往往被輕視。
(5)君主在立法和司法中具有決定作用,行政干預司法。
2.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1)煉丹術。道教徒的煉丹術是一種科學實驗,推進了古代化學和藥物學的研究。煉 丹道士還發明了火藥。
(2)道家與醫藥和養生。許多道家徒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道教的養生術有服食辟谷、導引行氣等。
(3)道教與文學藝術。
①道教的神仙思想,在文學上影響十分深遠;
②道教還促進文學上形成了一些專門的體裁,如 "步虛詞"、"青詞"之類;
③在戲劇和小說方面,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的甚多;
④道教的繪畫、音樂,在社會上有廣泛的影響。
(4)《道藏》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叢書,在學術上有重要的價值。
9、試述儒家的義利觀
義利關系問題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儒家學者對“義”進 行評價時,往往把“利”作為它的對立面,在義利之辨中反映出重義輕利的思想觀念;“利”就是物質利益,“義”是行為原則,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必須以義為前提。孔、孟、荀、董等都主此,體現了儒家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道德觀念。
當然,儒家在強調義的重要性時,過分地抑制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這種傾向曾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
10、論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發展的正、負面影響。
(1)正面影響:第一,科舉制將儒家思想全面推進到社會各層面,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第二,科舉制強化了讀書尚文的文化傳統,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造就了大批優秀的文化人才。
(2)負面影響:第一,科舉考試耗費了士人幾乎全部的精力,讀書做官成為知識階層的最終目標,造成傳統文化畸形發展;第二,科舉制是對極端專制王權的維護。
當然,儒家在強調義的重要性時,過分地抑制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這種傾向曾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