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考02106普通心理學論知識點押題資料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如有想要獲取完整版押題資料
可咨詢【點擊了解】
《普通心理學》
考試-知識點押題資料
(★機密)
1、心理過程:認識過程,情緒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2、個性特征:個性傾向性,個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學的任務:陳述人的心理現象,解釋人的心理現象,預測人的心理現象,調控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
4、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
5、心理學研究方法: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問卷法,晤談法) ,測驗法
心理和行為的神經生理基礎
1、神經元結構主要由胞體和突起(樹突和軸突)兩部分組成。
2、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彼此接觸的部位叫突觸。
3、神經回路:神經元的聯系方式主要有兩種,輻射式,聚合式。
4、周圍神經系統:脊神經,腦神經,植物神經。
5、中樞神經系統:脊髓,腦(腦干,間腦,小腦) 。
6、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過程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
7、抑制過程分為:無條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條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
8、動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應,經訓練鞏固后,刺激系列的第1個刺激一出現,反應系列就依次出現。
9、第1信號系統:用具體事物作為條件刺激而建立的條件反射系統。
10、第二信號系統:用語詞作為條件刺激而建立的條件反射系統。
11、內分泌系統:是一種整合性的調節機制,通過分泌特殊的化學物質來實現對有機體的控制與調節。
12、人有兩種腺體:導管腺體 (外分泌腺),無導管腺體(內分泌腺 ---- 激素)。
13、人體主要內分泌腺:腦垂體、甲狀腺、胰腺、腎上腺和性腺。
心理的發生和發展
1、心理是物質運動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屬性,是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2、感應性:是指生物有機體能夠對與其生命活動具有直接關系的刺激作出反應,表現為趨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動物心理的發展階段:感覺階段,知覺階段,思維萌芽階段。
4、意識:是指人以感覺、知覺、記憶和思維等心理活動過程為基礎的系統整體,對自已身心狀態與外界環境變化的覺知和認識。是人類所特有的心理現象。
5、人類意識和動物心理的本質區別:
1、意識有對客觀環境的意識和自我意識,人類能夠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區
別開來,使人作為主體而與客觀世界對立。
2、意識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觀事物為主要特征;動物是以具體形象的感知,表象即感性形式來反映客觀事物的。
3、意識離不開語言,而動物的感性反映形式并不需要語言。
4意識和動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質器官。
6、意識的功能: 1意覺知功能 2意識的能動性功能(目的性和計劃性、創造性、前進性) 3意識的選擇與監控功能。
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征。
2、外部注意:指人對周圍事物的注意,也稱知覺注意。內部注意:指對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注意。
3、注意的意義和功能:注意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又是實踐活動的必要條件。有選擇功能,保持功能,對活動的調節和監督功能。
4、注意從其發生來說是有機體后種定向反射。
5、注意的外部表現: 1適應性運動, 2無關運動的停止, 3呼吸運動的變化。
6、注意的種類:無意注意(不隨意注意) ,有意注意(隨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隨意后注意) 。
7、無意注意:指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8、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點和人本身的狀態。
9、刺激物的特點: 1刺激物的強度, 2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系, 3刺激物的活動變化, 4刺激物的新異性。
10、人本身的狀態: 1人對事物的需要和興趣, 2人當時候的情緒狀態和精神態。
11、有意注意:指有預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受人的意識的自覺調節和支配。
1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條件和方法有以下幾種: 1加深對活動的目、任務的理解。 2培養間接興趣, 3合理地組織活動, 4用堅強的意志與干擾作斗爭。
13、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4、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穩定性,廣度,分配,轉移。
15、注意的穩定性:指對同一對象或同一活動上注意所能持續的時間。
16、注意的分散:就是注意離開了當前的應當指向和集中的對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對象上。
17、注意的廣度:也叫注意的范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
18、影響注意廣度的因素:知覺對象的特點,個人知覺活動的任務和知識經驗。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 (條件,同時進行的兩種活動中必須有一種是熟練的)
20、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 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轉移到另一個對象或由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的現象。
21、影響注意轉移快慢和難易條件: 1原來注意的強度, 2新的注意對象的特點, 3個體神經過程的靈活性。
22、注意的認知理論: 1過濾器理論, 2衰減理論,3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論, 4注意的智源限制和資料限制理論。
感覺
1、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2、感受性:指人對刺激的感覺能力。
3、感覺閾限:是測量人的感覺系統感受性大小的指標,是用剛能引起感覺或差別感覺的刺激量的大小來表示。分為必須感覺閾限和差別感覺閾限。
4、必須感覺閾限:簡稱必須閾限,是指剛剛能夠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強度。 (上必須閾限,下必須閾限) 。
5、必須感受性=1/必須閾限 S=1/R
6、差別感覺閾限: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兩個同類性質刺激物之間的最小差異量。 與之相應的感受性稱為差別感受性。
7、韋伯分數=差別感覺閾限 /原刺激量 K= △I/I
8、視覺:是個體借助眼睛辨別外界物體明暗、顏色和形狀等特性的感覺,是人和動物最復雜最重要的感覺,在人的各種感覺中起主導作用,是人類獲得信息的主要通道。
9、視覺的感受器是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 光線須經過一系列的聚光器官, 最后才能折射并聚焦在視網膜上, 眼球是這一系列的聚光器官。
10、視覺現象:光三個物理特性:波長、振幅及純度。分別決定了人的視覺的明度、色調、和飽和度。
11、明適應:又稱光適應,由暗處到光亮處,特別是在強光下,最初瞬間感到光線刺眼,風乎看不清外界物體,幾秒鐘之后才逐漸看清物體,這種對光的感受性下降的現象稱為明適應。
12、暗適應:從亮處到暗處,人眼開始看不見周圍物體,經過一段時間后才逐漸區分出物體,人眼這種感受性逐漸增高的過程叫暗適應。
13、明度:是指光刺激的強度作用于人眼所產生的視覺結果。彩色物體表面的光反射率愈高,明度就愈大。
14、色調:是區別不同色彩的特性,不同波長的光波作用于眼睛產生不同的色覺。
15、飽和度:是指顏色的純度,光譜上的各單色光的飽和度大,其摻入的白色愈多,就愈不飽和。
16、人眼對色光混合而產生的色覺有三個定律:互補律,間色律,代替率
17、互補率:每一種光都有另一種與它相混合而產生白色或灰色的色光,這兩種色光稱為互補色。
18、間色律:混合兩種非互補色光,能產生一種新的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間色光。
19、代替率:不同色光混合后產生的感覺上相似的顏色可以互相代替, 而不受原來被混合色光所具有的光譜成分的影響。
20、色覺理論: 1楊---- 赫三色說,2黑林四色說
21、視敏度:指人的視覺器官分辨物體細節的能力。一個人能辨認物體細節的尺寸越小,視敏度越高。在醫學上把視敏度稱為視力。 視角=物體高度/距離*57.3度 α=A/D*57.3
22、閃光融合:假如有多次閃光刺激,并且間隔時間夠短,也就是說單位時間內閃光的次數增加到一定程度,人眼則不再將其分辨為單個閃光, 而將其感覺為一個穩定的連續的光。 剛好產生閃光融合時的閃光頻率叫臨界閃光融合頻率。
23、視覺后像:指刺激停止作用于視覺感受器后,感覺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的現象。
24、視覺對比:是指由光刺激在空間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視覺經驗,它可以分為明暗對比和顏色對比。
25、聽覺:是人通過聽覺器官對外界聲音刺激的反映,是僅次于視覺的重要感覺。
26、聽覺的適宜刺激:是一定頻率范圍的聲波,它產生于物體的振動。
27、聲波有三種特理屬性:頻率、振幅、和波形,它們分別引起聽覺的三種心理感受,即音調、音響和音色。
28、共鳴:由聲波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現象。
29、聲音的掩蔽:兩個聲音相混合同時到達耳朵,人對一個聲音的感受性會因另一個聲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現象。
30、聽覺疲勞:在聲音刺激長時間連續作用之后,聽覺感受性會顯著降低的現象 .l
31、皮膚感覺:刺激物作用于皮膚引起的各種感覺叫皮膚感覺,簡稱膚覺。包括觸壓覺、冷覺、溫度覺和痛覺。
32、觸壓覺:即觸覺和壓覺。刺激物接觸到皮膚表面時的感覺為觸覺。當刺激加強,使皮膚引起明顯形變,就引起壓覺。
33、溫度覺:包括冷覺與溫覺。 低于皮膚溫度即生理零度的溫度刺激作用于皮膚即產生冷覺, 高于生理零度的溫度刺激作用于皮膚即產生溫覺。
34、痛覺:痛覺有不同于其他感覺的特點,不論機械的、化學的,電的等等的刺激,只要達到一定的強度,都能產生痛覺。
35、嗅覺:是由揮發性物質的分子作用于嗅覺器官的感受細胞而引起的一種感覺。 作為嗅覺感受器的嗅細胞位于鼻腔上部兩側的黏膜中。
36、味覺:指可溶性物質作用于味蕾產生的味道感覺。
37、內部感覺:又稱機體覺,是相對于視覺、聽覺等反映外部環境刺激的感覺而言的,指反映機體內部狀態和內部變化的感覺,包括運動覺,平衡覺,內臟覺。
38、運動覺:又稱動覺,是對身體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對運動進行反映的感覺。
39、平衡覺:又稱靜覺,是對人體作直線的加速或減速運動或作旋轉運動進行反映的感覺。
40、內臟覺:又稱機體覺,是對機體饑、渴、痛、溫度等狀態的反映。
41、感覺的相互作用:某種感覺器官受到刺激而對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響,使其升高或降低的現象。
42、聯覺:是指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
43、感覺補償作用:當某種感覺受損或缺失后,其他感覺會予以彌補的現象稱為感覺補償作用。
知覺
1、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
2、知覺和感覺的關系:感覺是對物體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則是對物體整體屬性的反映, ,感覺是知覺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知覺的基礎,而知覺則是感覺的深入和發展。
區別: 1產生的性質不同。 2反映的內容不同, 3生理機制不同。
3、知覺活動過程:知覺活動過程一般由五個環節組成,稱為“知覺鏈” 。1外界環境。2 中介物。3刺激物與感覺器官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4神經沖動通過傳入神經向大腦傳遞各種外界信息的過程。 5大腦對傳入皮層相應投射區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的過程。
4、自下而上加工:又稱為數據驅動加工,指依賴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的信息加工。
5、自上而下加工:又稱概念驅動加工,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概念來加工當前信息的過程。
6、知覺的基本特征:知覺整體性,知覺選擇性,知覺理解性,知覺恒常性
7、知覺整體性: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一整體加以識別的過程。(接近原則,相似原則,連續原則,閉合原則)
8、閉合原則:將刺激物中的特征聚合成形,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或形狀的傾向。
9、知覺選擇性:指人根據當前的需要,將客觀刺激物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
10、知覺理解性:指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進行加工處理, 并用語詞加以概括且賦予其意義的加工過程。
11、知覺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覺映象在一定范圍內不隨知覺條件的改變而保持相對穩定的過程。
12、大小知覺怛常性:是指人對物體大小的知覺不完全隨映象的變化而趨于按物體實際大小來知覺的特性。
13、明度和顏色恒常性:是指人對客觀物體固有的明度和顏色的知覺不隨映象的變化而保持不變的知覺特性。
14、形狀恒常性:是指人在反映客體本身形狀時不因物體在視網膜上投射的形狀發生變化而變化的知覺特性。
15、方般恒常性:是指人不隨身體部位或視像方向的改變而改變知覺物體實際方位的特性。
16、空間知覺:是人對物體的形狀、大小、深度(距離) 、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
17、深度知覺:是指人對物體遠近距離的知覺。
18、單眼線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知物體深度的線索。
19、生理線索:是指由眼睛的運動覺而形成的對物體距離的知覺線索。
20、方位知覺:是指人對物體空間位置關系和對自已在空間所處位置的知覺。
21、單耳線索:人耳在接受一定頻率的聲音時產生聽覺,由單一耳朵獲得的聽覺線索。
22、雙耳線索:由雙耳獲得的引起聽空間知覺的聽覺線索。
23、大小知覺:是人對物體體積大小的知覺,是靠視覺、觸覺和動覺來實現的。
24、形狀知覺:是人對物體形狀的反映,也是靠視覺、觸覺和動覺來實現的。
25、時間知覺: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或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
26、外在標尺:時間的外在標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性變化和其他客觀的自然現象和計時工具。 如太陽升落,月亮盈虧、季節輪換等。
27、內在標尺:時間的內在標尺是人體內部有節律的生理過程,如心跳、呼吸、消化等。
28、時間知覺的特征:
1、時間知覺對時間間隔判斷的精確性受感覺通道性質的影響。
2、時間知覺存在較大的誤差和個體差異。
3、時間知覺受自身活動的內容、情緒、動機、態度等因素的影響。
29、運動知覺:是指人對物體在空間位移的知覺。
30、真動知覺:是指物體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一處作連續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覺。
31、似動知覺: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 把靜止的物體知覺為運動, 或者把沒有連續位移的物體知覺為連續的運動。似動知覺包括動景運動、自主運動和誘導運動。
32、錯覺:是指人在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必然產生的某種固定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覺。
記憶
1、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保持和再現(回憶或再認) 。記憶是通過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三個基本環節
在人腦中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
2、形象記憶:是個人以感知過的事物的形象為內容的記憶。
3、情緒記憶:是個人以曾經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
4、邏輯記憶:是指以邏輯思維成果和邏輯判斷等邏輯思維過程為內容的記憶。
5、動作記憶:是個人以過去經歷過的身體的動動狀態或動作形象為內容的記憶。
6、情景記憶:是個人以親身經歷的、發生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的事件或情景為內容的記憶。
7、語義記憶:是個人對各種有組織的知識為內容的記憶,又稱為語詞邏輯記憶。
8、內隱記憶:是指在無意識情況下, 個體過去的經驗自動對當前作業產生影響的記憶, 又稱為自動的無意識的記憶。
9、外顯記憶:是指個體有意識地或主動地收集某些經驗來完成當前作業的記憶。
10、識記:記憶過程開始于識記。識記是保持、回憶或再認的前提,是一個人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
11、無意識記:是指沒有明確的識記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識記的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識記。
12、有意識記:是指具有明確的識記目的,運用一定的有助于識記的方法,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識記。
13、意義識記:是指能過理解材料的意義, 把握材料內容的識記, 其基本條件是要求識記者能理解識記材料并進行思維加工。
14、機械識記:是指只根據材料的外部聯系或表現形式,采取簡單重復的方式進行的識記。
15、影響識記的因素: 1、識記的目的。2、學習的態度。3、材料的性質和數量。 4、對識記材料的理解程度。 5、識記方法。
16、保持:是記憶過程的第二個基本環節, 它是以識記為前提的, 保持的效果是在回憶和再認中得到證明和體現的。保持是人的知識經驗在頭腦中的儲存和鞏固的過程。
17、遺忘:是指識記過的內容不能再認與回憶或是錯誤地再認與回憶。 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說, 遺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來或提取出現錯誤。
18、長久性遺忘:指識記過的材料,不經重新學習不能再行恢復的現象。
19、影響遺忘的因素: 1、識記材料的意義和作用。 2、識記材料的數量。 3、學習程度。4、識記材料的序列位置。
20、前攝抑制:是指先前的學習與記憶對后繼學習與記憶的干擾作用。
21、倒攝抑制:是指后繼的學習與記憶對先前學習材料的保持和回憶的干擾作用。
22、有效組織復習: 1、及時復習。2、合理分配復飛時間。 3、試圖回憶與反復閱讀相結合。 4、動員多種感官進行多樣化的復習。 5、活動有助于記憶。
23、再認:是指經驗過的事物再次出現,感到熟悉并能識別和確認的過程。
24、回憶:又稱為再現回重現,指過去經驗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頭腦中重新呈現并加以確認的記憶過程。
25、有意回憶:是指有預定回憶意圖和目的,有意識地搜索和復現過去形成的映象。
26、無意回憶:是指沒有明確回憶意圖或目的,映象是按照聯想原則自然而然地被提取或復現。
27、直接回憶:是指由面前的事物直接喚起了腦中已有的經驗。
28、間接回憶:是指通過一系列中介性聯想才能喚起腦中已有的經驗,這種回憶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實現。
29、聯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與之在空間和時間上接近,在外部特征或意義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的心理活動。
30、感覺記憶:又稱感覺寄存器或瞬時記憶, 是指感覺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腦中繼續短暫保持其映象的記憶, 它是人類記憶信息加工的第1個階段,后像是感覺記憶的例子。
31、短時記憶:是指刺激信息呈現以后,保持時間在一分鐘之內,對刺激信息進行加工編碼的記憶。
32、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加工,在頭腦中長久保持的記憶,又稱為長久性記憶。
33、PQ4R法:1預習。2提問3閱讀4復述5回憶6復習。
表象和想象
1、表象:是當感知過的事物不在眼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該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 1、直觀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
3、記憶表象:是過去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簡單重現。
4、想象表象:是舊表象經過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創造出的新形象。
5、遺覺像: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腦中繼續保持的異常清晰的,鮮明的表象。
6、表象的作用:表象是感知到思維的過渡階段,是認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7、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8、想象的功能: 1、預見功能。 2、補充功能。3、代替功能。
9、不隨意想象:是沒有預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不自覺地產生的想象。
10、隨意想象:是有預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覺進行的想象,是意識活動的一種形式。
11、再造想象:是人們根據別人的言語敘述、文字描述或圖形示意,在頭腦中形成相應新形象的過程。
12、創造想象:是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獨立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13、發展創造想象的條件: 1創造動機。2擴大知識范圍,增加表象儲備。3積極的思維活動。4靈感和艱巨勞動。
14、幻想:是一種與生活愿望相結合并指向于未來的想象。
15、幻想的特征: 1體現了個人的愿望,是個人向往的形象。 2幻想常是創造性活動的準備階段。
16、理想: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有實現可能的積極幻想。
17、空想:是與客觀現實相違背的、根體不可能實現的消極幻想。
18、夢:是在睡眠狀態下出現的一種想象活動。
19、睡眠:是與覺醒周期性交替出現的生理狀態,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物節律之一。
思維
1、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間接和概括的反映。間接性和概括性是人的思維過程的重要特征。
2、根據思維過程中的憑借物的不同,可將思維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
3、動作思維:是以實際動作為支柱的思維,也稱操作思維或實踐思維。
4、形象思維:是以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為支柱的思維。
5、抽象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進行的思維。
6、根據思維探索目標的方向不同,可分為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
7、聚合思維:又叫求同思維,集中思維,輻合思維,會聚思維,是指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朝著同一個方向得出一個正確答案的思維,其主要特點是求同。
8、發散思維:又叫求異思維,分散思維,輻射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其主要特點是求異與創新。
9、根據思維的結果是否經過明確的思考步驟和對過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識,可分為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
10、直覺思維:是一種非邏輯思維, 它是人腦對于突然出現的新問題、 新事物和新現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斷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直接的領悟性的思維方式。
11、分析思維:也稱邏輯思維 ,它嚴格遵循邏輯規律,逐步進行分析與推導,最后得出合乎邏輯的正解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結論。
12、根據思維的創新程度,可分為常規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
13、常規性思維:也稱再造性思維,是指人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按現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慣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14、創造性思維:是指以新異、獨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思維。
15、概念:是人腦對現實的對象和現象的特征的反映。概念是用詞來標志的。
16、根據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屬性的抽象和概括的程度,可分為具體概念與抽象概念。
17、具體概念:指按事物的外部特征形成的概念。
18、抽象概念:指按事物內部的,本質的特征形成的概念。
19、根據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屬性的數量及其他們的相互關系,可分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關系概念。
20、合取概念:指根據一類事物中單個或多個相同屬性的結合形成的概念。
21、析取概念:指根據不同的標準,由單個或多個屬性的結合形成的概念。
22、關系概念:指不是根據事物的特征和屬性,而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形成的概念。
23、根據概念形成的途徑,可分為前科學概念和科學概念
24、前科學概念:又稱日常概念,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人際交往和個人積累經驗的過程形成的。
25、科學概念:指在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概念。
26、根據概念的外延特征,可分為單獨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
27、單獨概念:指關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
28、普遍概念:指關于一類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包適全部同類的個體。
29、集合概念的外延是一些事物組成的集合體。
30、根據概念的內涵,可分為實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31、實物概念:指關于事物的整體的概念,安反映完整客體的本質屬性。
32、根據概念的人為性可分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33、自然概念:指現實事物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是由事物自身的特征決定的。
34、人工概念:指對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擬,它是由實驗者人為地將事物的幾個屬性結合起來而創造的一種概念。
35、概念的功能: 1減少情境的復雜性。 2認清事物。3增加經驗的意義。 4增加對事物間關系的了解。 5使知識經驗系統化。
36、概念的形成: 1抽象化,2類化。3辨別。
37、影響概念形成的因素: 1學生過去的經驗。 2學生的認知能力。 3有關特征與無關特征。 4變式。5下定義。6概念體系。
38、變式:是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組織感性材料,使非本質要素變異,突出事物本質特征的方法。
39、下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言表述概念的內涵。
40、問題解決:是指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認知操作過程。 要求運用新穎獨特方法的問題解決叫做創造性問題解決;使用現有方法的問題解決叫做常規性問題解決。
41、問題解決的思維活動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性, 如果缺乏明確的目的, 就會失去問題解決的方向。
二是必須有一系列操作程序,包括一系列的心理操作程序,否則就構不成問題解決的條件。
三是必須有思維認知成分的參與。
42、機械式問題解決:是指通過嘗試錯誤或建立在學習基礎上的固定程序來解決問題的方法。
43、理解式問題解決:是指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通過對問題性質的深刻理解而解決問題的方法。
44、啟發式問題解決:也稱經驗法則,是指個體根據一定的知識經驗,利有有限的,可嘗試的方法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45、頓悟式問題解決:是指問題解決者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突然覺察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46、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問題情境。2認知結構的限制。 3定勢。4功能固著。5動機和情緒狀態。
47、定勢:是指心理活動的一種準準備狀態。
48、功能固著: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的功能。
49、創造性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
50、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1新穎性。2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相結合的產物。 3創造性想象的積極參與。4靈感狀態。
51、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1準備期。2醞釀期。3豁朗期。4驗證期。
52、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2運用發展創造性思維策略,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改變傳統的評定學習成績的觀念, 鼓勵學生創造性行為。 4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的能力。5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造性活動。
言語
1、語言:是以詞為基本結構單位,以語法為構造規則的符號系統。
2、言語:是人們在交際中對語言的運用。
3、言語的功能: 1交際功能,2思維功能。3調節功能。4創造功能。
4、言語活動的特點: 1目的性.2開放性。3規則性。4離散性。5社會性和個體性。
5、言語的種類: 1對話言語。2獨白言語。3書面言語。4內部言語。
6、言語的發音機制: 1呼吸器官。2喉頭和聲帶。3口腔、鼻腔和咽腔。
7、布洛卡區損傷引起的失語癥通常稱為運動性失語癥或表達性失語癥。
8、威爾尼克區損傷引起的失語癥,稱為接受性失語癥或聽覺性失語癥。
9、角回損傷時,病人能看到字形,卻不能理解字詞的意義,從而產生閱讀障礙,稱為視覺性失語癥。
10、影響口語知覺的各種因素: 1語音類似性。 2語音強度。3噪聲掩蔽。4上下文作用。 5句法、語義的作用。
11、閱讀:是指人對句子及段落意義所含信息的接收。
12、言語的理解:是指在感知語言的物質外殼(語言與字形)的基礎上,通過一個人的過去經驗,而對語義加以理解的過程。
一般分成三個階段:知覺階段、分析階段、應用階段。
情緒和情感
1、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對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關系的反映。
2、情緒和情感的兩極性:是指每一種情緒和情感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情緒和情感。
3、情緒和情感的功能: 1適應功能,2動機功能,3組織功能。4信號功能。
4、情緒和情感的關系:都是對需要滿足狀況的心理反映。
區別: 1情緒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會性。情緒更多是與生理需要滿足與否相聯系的心理活動,而情感則是與社會性需要滿足與否相聯系的心理活動。
2就人類個體而言,情緒發展在生,情感體驗產生于后。
3與情感相比,情緒不穩定。
4情緒表現的外顯性和情感表現的內在性。
聯系: 1情緒是情感的基礎,情感離不開情緒。 2情緒依賴于情感,是情感的具體表現。
5、情緒的生理反應: 1呼吸,2血液循環。3皮膚電反應。4腦電反應。5內外分泌腺的反應。
6、情緒和情感的中樞機制: 1下丘腦。2邊緣系統。3網狀結構,4大腦皮層。
7、基本情緒:1、快樂。2、憤怒。3、恐懼。4、悲哀。
8、快樂:是達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緊張解除時個體產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適。
9、憤怒:是指愿望得不到滿足,實現愿望的行為一再受到阻擾引起的緊張積累而產生的情緒體驗。
10、恐懼:是個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境時產生的情緒體驗。
11、悲哀:是個體失去某種自己重視和追求的事物時產生的情緒體驗。
12、與接近事物的愿望有關的情緒和情感: 1、驚奇和興趣。 2、厭惡。
13、與自我評價有關的情緒和情感: 1、害羞。2、驕傲與自罪。
14、害羞:是個體與周圍人及環境的相處過程中,對自己作出不太肯定的評價時的一種情緒體驗。
15、驕傲:是個體在了解到自己的行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時產生的自我滿足、自我肯定的情緒體驗。
16、自罪:是個體了解到自己達不到理想要求時所產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緒體驗。
17、與他人有關的情感體驗: 1、愛。2恨。
18、愛:是對他人肯定的情感,是肯定情感的極端。
19、恨:是對他人否定的情感,是否定情感的極端。
20、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形式,是一種獨特的情緒語言。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語表情。具有先天性和社會性。
21、情緒狀態:是指在某種事件或情境影響下, 人在一定時間里表現出的一定的情緒。 最典型的情緒狀態有心境、激情和應激。
22、心境:是一種深入的、比較微弱而持久的、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
23、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短暫的、爆發性的情緒狀態。
24、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緊張與危急狀況下出現的情緒狀態,是人對意外的環境刺激作出的適應性反應。
25、情感: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主觀體驗。
26、道德感:是個體根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標準, 在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舉止、 思想言論和意圖時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直覺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倫理性的道德感)
27、理智感:是人對認識活動成就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
28、美感:是對事物美的體驗, 是人們根據美的需要, 按照個人的審美標準對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各種事物進行評價時產生的情感體驗。
意志
1、意志:是指一個人自覺地確定目的, 并根據目的來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動, 克服種種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是人類所特有的。
2、意志行動體現: 1目的性和計劃性。 2、主動性和創造性。 3、前進性。4、必須符合客觀規律。
3、意志與認知的關系: 1意志過程是以認知過程為前提的。 2、意志對認知過程也有很大影響。
4、意志與情緒和情感過程的關系: 1、情緒既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動力,也可以成為意志行動的阻力。 2、意志能夠控制情緒,使情緒服從理智。
5、意志行動的基本特征: 1、意志行動是有目的的行動。 2、隨意運動是意志行動的基礎。 3、意志行動與克服困難相聯系。
6、意志行動的基本階段: 1、采納決定的階段。 2、執行決定的階段。
7、動機斗爭:是個體在確定目的時對自己各種動機進行權衡并作出選擇的過程。
8、接近一接近型沖突又稱為雙趨沖突, 指一個人必須對同時出現的兩個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標進行選擇時產生的難以取舍的心理沖突。
9、回避一回避型沖突又稱為雙避沖突, 指一個人必須對同時出現的兩個具有同樣強度的負面目標進行選擇時產生的心理沖突。
10、接近一回避型沖突又稱為趨一避沖突, 指一個人對同一目標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兩種相互矛盾的動機而引起的心理沖突。
11、多重接近一回避型沖突又稱為多重趨一避沖突, 指由于面對兩個或多個既對個體具有吸引力又遭個體排斥的目標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沖突。
12、意志品質:是由個體意志行為特點構成的穩定的心理特性的總和。
13、意志品質的特性: 1、意志的自覺性。 2、意志的果斷性。 3、堅韌性。4、自制力。
14、意志的自覺性: 是指個體在行動中具有明確的目的, 能認識行動的社會意義, 并能夠主動調節和支配自己的行動以服從社會要求的意志品質。
15、意志的果斷性:是指個體根據客觀環境變化的狀態,迅速而合理地作出決定,并實現所作決定的心理品質。
16、堅韌性:是指在實現預定目的的行動中,堅持不懈并能在行動時保持充沛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質。
17、自制力:是指個體善于根據預定目的或既定要求, 自覺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表現的意志品質,反映了意志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抑制功能。
18、意志品質的培養: 1、加強目的性教育,注意培養道德情感。 2、組織實踐滲透壓勸,以取得意志鍛煉的直接經驗。3、加強意志的自我鍛煉。
技能
1、技能:是指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練習而形成的一定的動作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
2、技能與知識的區別:第1,它們屬于不同的經驗范疇。 第二,知識與技能雖然都是一些鞏固了的概括化系統,
但概括的水平不同。第三、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形成和發展不是同步的。
3、熟練:是高級水平的技能,是通過練習而鞏固的、自動化了的動作方式。
4、動作技能:也稱運動技能或操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動作所組成的動作系統。
5、運動:是指構成動作或運動技能的肢體或肢體聯合的行為特征。
6、動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動機和目的并指向一定對象的運動。
7、活動:是由共同目的聯合起來并完成一定社會職能的動作系統。
8、連續性動作技能:是指以連續的,不間斷的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動作。
9、非連續性動作技能:是由突然爆發的動作所組成。
10、封閉性動作技能:是指可以不參照環境因素而執行的技能。
11、開放性動作技能:是指動作隨外界情境變化而作相應變化的技能。
12、精細的動作技能:是指在狹小空間范圍內進行,并要求具有精巧的協調動作的技能。
13、工具性動作技能:是指操縱某種工具的技能。
14、非工具性動作技能:是指不需要操縱工具,僅表現為機體的一系列骨骼、肌肉運動的技能。
15、動作技能的構成成分: 1、動作。2、知覺能力。 3、體能。
16、體能:是指人體各種器官的運動能力。
17、動作技能形成的階段: 1、認知階段。 2、聯系階段。3、自動化階段。
18、動作技能的基本特征: 1、動作的速度。 2、動作的準確性。 3、靈活性。
19、影響動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1、知識經驗與理論。 2、講解與示范。 3、練習。
20、練習:有目的地多次執行某種動作以形成技能的過程。
21、高原期現象:在技能形成的過程中,練習到一定時期有時會出現練習成績的暫時停頓現象。
22、影響有效練習的因素: 1、明確練習的目標。 2、練習的速度和準確性。 3、練習時間的分配。 4、練習方式。5、反饋。6、運用遷移規律,避免干擾作用。
23、認知技能:也稱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內部言語在頭腦中進行的動作方式或智力活動方式。
24、智慧技能:又稱為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是指個體運用概念和規則加工外在信息的能力。
25、認知策略:是指個體運用習得的概念和規則調節、控制自己的認知加工活動的認知技能。
26、認知技能形成的階段: 1、活動的定向階段。 2、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階段。 3出聲的外部言語階段。 4、無聲的外部言語階段。 5、內部言語階段。
27、影響認知技能形成的因素: 1、原型特點。 2、練習。3、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個性和個性傾向性
1、個性:指一個人的整個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
2、個性心理結構: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
3、個性傾向性:是人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
4、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一個人身上經常地、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主要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
5、個性的基本特征: 1個性的整體性。 2、個性的穩定性和可塑性。 3、個性的獨特性。 4、個性的社會性和生物性。
6、需要:是人腦對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反映。
7、需要的作用:需要是個體行為和心理活動的內部動力。 又是個體認識過程的內部動力。 是個性傾向性的基礎。
8、生理性需要:是個體維持生命和延續后代而產生的需要。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
9、社會性需要: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為維護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而產生的需要。
10、物質需要:是指衣、食、住、行有關的物品的需要,對勞動工具,文化用品,科研儀器等的需要。在物質需要中既包括性理性需要,又包括社會性需要。
11、精神需要:是指認知需要、審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和創造需要等。是人類特有的需要。
12、馬斯洛需要理論: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心理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 ,自我實現需要。
13、動機:是一個過程,它以某種方式引發、促進、保持和中止指向目標的行為。
14、動機的功能: 1、引發功能。 2、指引功能。3、激勵功能。
15、生理性動機:起源于生理性需要,它是以有機體的生理需要為基礎的。饑餓動機、干渴動機。
16、社會性動機:又稱心理性動機。它起尖兵地社會性需要,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
17、成就動機:指在完成某種任務時力圖取得成功想法的動機。
18、交往動機:又稱親合動機和親和動要。指個體愿意與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發展友誼的動機。
19、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
20、興趣的作用:興趣是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是人們從事活動的強大動力。 興趣對智力發展起促進作用,是開發智力的鑰匙。
21、直接興趣:是對活動過程本身的興趣。
22、間接興趣:是指對活動結果的興趣。
23、興趣的品質: 1、興趣的傾向性。 2、興趣的廣泛性。 3、興趣的持久性。 4、興趣的效能。
24、興趣的持久性:又叫興趣的穩定性,指個體興趣穩定的程度。
25、興趣的效能:指個體興趣推動活動的力量。
26、理想:是個人對未來有可能實現的奮斗目標的向往和追求。
27、信念:是堅信某種觀點的正確性,并支配自己行動的個性傾向。
28、信念的形成方式: 1、直接經驗,自信來自成功的經驗。 2、間接經驗。 3、推論,以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為基礎可以作出的種種推論。
29、世界觀:是信念的體系,即一個人對整個世界的根本看法, 包括政治觀、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幸福感、自然觀等。
氣質
1、氣質:是人心理活動的穩定的動力特征。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主要指心理過程的強度、速度、穩定性和心理活動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點。
2、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是氣質的主要的生理基礎。
3、神經過程的基本特性: 1、神經過程的強度。 2、神經過程的平衡性。 3、神經過程的靈活性。
4、神經過程的強度:是指個體的大腦皮層細胞經受強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
5、神經過程的平衡性:是指個體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之間的強度是否相當。
6、神經過程的靈活性:是指個體對刺激的反應速度以及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相互轉換的速度。
7、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1、強而不平衡型(興奮型) 。2、強而平衡、靈活的類型(活潑型) 。3、強而平衡、不靈活的類型(安靜型)。4、弱型(抑制型)。
8、氣質類型的特征: 1感受性。2耐受性。3反應的敏捷性。 4可塑性。5情緒興奮性。 6向性。
9、感受性:是指人對內外適宜刺激的感覺能力。
10、耐受性:是反映人對客觀刺激在時間和強度上的耐受程度。
11、反應的敏捷性:包括兩類特性:心理反應和心理過程進行的速度;不隨意的反應性。主要是神經過程靈活性的表現。
12、可塑性:是指人根據外界情況的變化而改變自己適應性行為的可塑程度。
13、情緒興奮性:是指以不同的速度對微弱刺激產生情緒反應的特性。
14、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動、言語和動作反應是表現于外還是表現于內的特性。
15、場獨立性:比較容易從視野中離析出知覺單元。
16、場依存性:很難從視野中離析出知覺單元。
17、氣質的測量: 1、觀察法。2、問卷法。3、實驗法。
性格
1、性格:是人在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中所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
2、性格和氣質:都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氣質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與性格相比較,氣質受先天因素影響大,并且變化比較難、比較慢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會性,變化比較容易和快些。氣質是行為的動力特征,與行為的內容無關,因此氣質無好壞善惡之分 ;性格涉及行為的內容,表現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因而有好壞善惡之分。
3、性格特征:1性格的態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緒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4、性格的態度特征:主要是在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對社會、集體和他們的態度特征。 2、對工作和學習的態度的特征。 3、對自已的態度的特征。
5、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對自己行為的自覺調節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對行為目的的明確程度的特征。 2、對行為的自覺控制水平的特征。 3、在長期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特征。 4、在緊急或困難情況下表現出現的特征。
6、性格的情緒特征:是指人在情緒活動時在強度、穩定性、持久性和主導心境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情緒強度特征。 2、情緒穩定性特征。 3、情緒持久性特征。 4、主導心境特征。
7、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認知過程中的性格特征。主要有以下方面: 1、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 2、記憶方面的性格特征。 3、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思維方面的性格特征。
8、性格結構的動力特性: 1、各種性格特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 2、各種性格特征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結合。3、性格的可塑性。
9、特質:性格的特質論認為,人的性格是由一組特質組成,特質是構成人的性格的基本單位,特質決定個體的行為。
10、共同特質:是指同一文化形態下群體都具有的物質, 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所形成的, 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
11、個人特質:為個人所獨有,代表個人的性格傾向。
12、艾森克的特質論:個性維度:外內向,神經質和精神質。
13、五因素模型:因素 1、外向性,活力,熱情( E)。因素 2、宜人性,利他性( A)。因素 3、責任感。克制、
拘謹(C)。因素4、神經質。消極情緒、神經過敏 (N)。因素5、開放性。獨創性、思想開放 (O)。
14、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1親子關系。2、家庭氣氛和父母的榜樣。 3、家庭結構。4、出生順序。5、獨生子女。
15、學校在性格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課堂教育。 2、班級集體。3、教師。
能力
1、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
2、才能:為了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多種能力的完備結合稱為才能。
3、能力和知識:區別:第1,它們屬于不同的范疇。能力是人的個性心理特征,知識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第二,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發展不是同步的,能力的發展比知識的獲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遠隨知識的增加而成正比地發展的。聯系:一方面,能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在組織得當、方法合理地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同時發展著能力。另一方面,掌握知識又是以一定的能力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識的內在條件和可能性。
4、一般能力:又稱普通能力,是指大多數活動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
5、特殊能力:又稱專門能力,是某項專門活動所必須的能力。
6、認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儲存和應用信息的能力。
7、操作能力:指操縱、制作和運動的能力。
8、社交能力: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
9、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舉止而引起的與之相類似的行為活動的能力。
10、創造能力: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獨特性和有價值性)
11、智力又稱智能和智慧。
12、吉爾福特的智力三維結構模型:第1個維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動或過程。 (認知,記憶記錄,記憶保持,分散思維,集中思維和評價) 。第二個維度是內容,即信息材料的類型。 (視覺、聽覺、符號、語義、行為) 。
第三個維度是產物,即信息加工所產生的結果。 (單元、類別、關系、系統、轉換和蘊含)
13、影響能力發展的因素: 1、遺傳因素, 2、環境因素。
14、遺傳:是指親代的某些特征通過基因在子代再現的現象。
15、智力分布基本上呈常態分布:兩頭小,中間大。
16、超常兒童:是指智力發展顯著地超過同年齡常態兒童的水平, 或具有某方面突出發展的特殊才能, 能創造性地完成某種或多種活動的兒童。
17、低常兒童:是指智力發展明顯低于同齡兒童平均水平,并有適應行為障礙的兒童。
18、智力測驗:是 通過測驗的方 法來衡量 人的智力水平 高低的一 種科學方法 。
智商(IQ)=智力年齡(MA)/實足年齡(CA)*100
19、離差智商=100+15Z Z=(X-X平)/S (Z標準分數,X個體測驗得分, X平團體平均分數, S團體分數標準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