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學考試《訓詁學》簡答題一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導讀】訓詁學,是中國傳統研究古書詞義的學科,是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的一個分支。下面給大家了解一下《訓詁學》簡答題一,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1、訓詁學功用:古文教學、古籍閱讀、古籍整理、辭書編纂
2、訓詁學任務:分析古代書面語言的矛盾與障礙、總結前人注疏經驗、闡明體例、方式方法、原則和運用。
3、訓詁學不等于詞匯學:詞匯學是研究、分析語言中的詞及詞義和詞匯演變,訓詁學要研究這些,但還要研究比這些詞更大的語言單位。
4、訓詁學不等于語義學:語義學是研究語言意義的的學科,訓詁學涉及到語言的意義,但也研究語義以外的東西。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語源等內容。
5、訓詁學既古老又年輕:從中國古代語言學發展歷史來看,訓詁學創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語方科學成長的時間來看,科學的訓詁學的產生是比較晚的。
6、訓詁不等于訓詁學:訓詁是一種工作,訓詁學是研究訓詁這門工作的一門學術。
7、訓詁學不等于文字學: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但是并不等于語言。漢族歷代文獻是漢字記錄的,同樣,歷代文獻也不等于漢字。訓詁學研究的對象是歷代文獻語言,而不是歷代文獻漢字。文字研究內容涉及到音義,但主要是形,訓詁學研究主要內容是語義。訓詁學涉及文字學,可以利用文字學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顯的區別。
P338、互文見義在所表達的意義上和修辭手法應怎樣理解:一是上下兩句的詞語要相互補充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意義。如:公入而賦,姜出而賦,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時都是吟賦。二是上下兩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詞語以避免行文的單調枯燥。如:贄幣不通,言語不達。通和達就是互文見義。
9、人為因素造成的古代書面語言的障礙:訛字、通假、衍文、脫文、錯簡。
10、古書閱讀中文字障礙: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訛誤字、避諱字。
古今字:同一個詞在古書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記項羽本紀中,距關,母內諸候,秦地可盡王矣中的內和納的關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無本字的假借,許慎所說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臨時代替,多稱通假。前者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后者是從有到有的過程。前一種假借比較長久、固定,有的借義甚至擠掉本義,獨占優勢。后一種借字與本字關系剛比較輕散,不固定。識別通假字的條件是音近或音同。閱讀古書最容易引志誤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見錯誤有不明通假而誤和濫用通假。
異體字:是讀音和意義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訛誤字:古書在反復傳抄過程中,形體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訛字。
11、文意訓釋:串講大意、分析句讀、顯示修辭、闡述語法、今譯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對校。
本校:用本書的前后文字互證,斷定其中的錯誤。
他校:用他書勘定本書,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并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
理校:根據文字、音韻、語法、文理等規律來推測其訛誤。
對校:用同書的版本或別本互相對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讀若、譬況、反切、如字
直音:同音字注音。
讀若:訓詁術語之一,用來注音,破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讀音相近。
譬況:多用急氣言,緩氣言。如高誘:哄,讀近鴻,緩氣言之。
反切:訓詁術語之一,簡稱反或切。用兩個字拼合成另一個字的讀音,上字取其聲母,下字取其韻母和聲調,聲母和韻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讀音。
如字:訓詁術語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讀音來讀。
14、解釋文意:串講大意、分析句讀、闡明語法、顯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證名物典章制度、引證史實故事。
15、以通語釋方言同以方言證古語的區別:出發點不同,方式相似。它們的釋者和被釋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語或者古語。它們的目的不同。以通語釋方言在于說明某個方言詞語意義相當于通語中的某個詞語,使方言與通語相通;以方言證古語,是為了說明古語發展到當時在方言的遺留,表明當時方言是古語的地方變種,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當時方言區的異名同實。它們的關系,以通語釋方言是橫的空間關系,以方言證通語是縱的時間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