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哈佛大學造就的學霸格外多
2024-06-08 10:46:1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很多同學都很關注為什么哈佛大學造就的學霸格外多這個問題,那么接下來就跟著中國教育在線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相信你通過以下的文章內容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可能外界會有人誤以為哈佛這種殿堂級名校,里面的學生個個都是天資聰穎,略加點撥便能有很高的造詣。而且坊間素來流傳美國學習氛圍非常寬松自由,所以也就想當然地認為哈佛也是如此。恰恰相反,哈佛的培養方式是非常嚴格的,是通過大量的學術訓練才造就了一批批學霸。
案例教學
肯尼迪政府學院作為一個職業化學院(一般把肯尼迪政府學院、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設計學院這幾個培養各自領域實干人才的學院統稱為職業化學院),大部分的核心課程都采取案例教學的方式。俗話說:“知易行難”,把理論摘出來進行研讀,人們往往覺得很直白淺顯,待到真正實踐的時候卻往往丟三落四。
首先,案例教學的優勢在于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場景,即便是一個細枝末節的事情也能再現得非常豐富、有血有肉,讓學生設身處地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從而甄別、判斷、領悟。有時我不免在想,案例教學不僅告訴我們具體的知識,也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人們不一定能記住那么抽象的理論,但是那些真正接觸過的、犯過錯的案例,多年之后,依然鮮活如初。那些雷同的錯誤和瓶頸也會讓大家時刻警醒自己,不再去犯同樣的錯誤。曾有一位教授在開學時諄諄教導說:“上完一學期的課,我講的理論你們怕是沒到畢業便拋去了大半。可我教了三十多年書,很多畢業很久的學生告訴我,‘教授,那年課上討論的紐約中央公園的案例和我現在處理的問題很像’。”
其次,這也意味著如果課前不讀案例,課上就是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別人在討論什么。因為在課堂上,老師不會再全面回顧案例,而是直奔主題,開始帶領學生討論其中的細節。同一個案例,不同的老師會講不同的方面。有的可能側重整體戰略,引導學生進行宏觀思考。有的則會扣緊細節步步緊逼,直把學生推到當事人左右為難、輾轉反側的境地。所以事先不讀材料,坐在那里一個半小時就是白費。
這就是妙招所在,沒人強制學生去讀書,但是如果不讀,自己在課堂上便如坐針氈。想逃課?這無疑是飲鴆止渴。一般過了第一周座位就會固定下來,每個人上課也都要在面前擺上名牌,一是老師和學生互動,另一方面由于是小班教學,一旦缺席就會被發現。一次逃課問題不大,事后解釋下都能通融,但一旦發生第二次,教授或者助教就會發郵件詢問此事,再次逃課,恐怕迎來的就是學位主管的談話了。
再次,案例教學使得學生和老師之間高度互動,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極大發揮,學習體驗加強,態度更加積極。老師對學生的整體水平把握更加全面,可以更加靈敏地做出相應調整。其實這也是整個社會交流方式開放的反映,后面還有專門的討論。
最后,案例教學也有制度保障。案例討論是衡量學生的一個標準,課堂討論往往要占總成績的20%,有的課甚至到40%或50%。對討論的控制和引導又是衡量老師水平的一個標準,每次課程結束后都會由學生在網上對課程本身和老師的教學進行匿名評分。從而從師生兩方不斷地推動案例教學效果的改進。
海量閱讀
案例分析所要求的閱讀只是課前準備的一部分,事實上,每次上課之前教授布置的閱讀材料都在40頁到100頁,有時甚至會更多,這中間包括教授從各處搜集的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材料,涵蓋理論研究、報刊評論、統計數據等,時常會有對同一個問題的正反觀點。這些材料通常都要求在課前讀完,這樣老師可以少花時間在普及基本概念上,上課很快可以進入深度分析和討論。
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學生對自己高度負責。我們把各種因素推到極點,假設有一個美國本土的學生,假設他天賦異稟、一目十行,假設他敷衍了事,假設這節課沒有布置作業,假設這節課沒有在忙碌的考試周,即使是這樣,每堂課課前也要花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閱讀。一門課每周上兩堂,每堂一個半小時。這樣算下來,每學期四門課就已經不輕松了。
頻繁寫作和演說
不用說,每門課都有平時作業,但形式上卻不是國內寫論文那種單一的考核方式。要么是寫各種案例分析,要么是嘗試寫作類似國內公文的政策備忘錄,要么是作演講。
基本是正式上課第一周要作一次關于價值觀的演講,第二周是管理課的案例報告,第三周是道德課的辯論,第四周是經濟學課的建議備忘錄,一學期四五門課下來,周周都是高負荷運轉,或是挖空心思地寫作,或是慷慨陳詞一番。雖然和國內的中學生一樣總有寫不完說不完的作業,然而比起枯燥的題海戰術,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對能力的鍛煉顯然更勝一籌。
團隊作戰
不管是寫作,還是演講,大約有一半都會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小組的好處和壞處此時都暴露無遺。好處自然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畢竟每次作業都是課前完成,換句話說,每次作業寫的都是將要上課的內容,而非已經上過的,而且作業以這節課開始時間為提交截止時間。這種情況下,不同文化背景的小組成員往往能互相幫助,最后集思廣益的效果往往給人帶來意外之喜。
但小組討論的壞處也很明顯,那就是效率低下,有時候自己一個小時就能理順的東西,小組在一起討論兩個小時還沒有結果。但利弊權衡,好處還是挺明顯的,畢竟思路更開闊,工作量也大家一起分擔。
更重要的是培養團隊意識和把握局面的能力。身處一個團隊,意見分歧在所難免,關鍵是要學會去習慣這種分歧,乃至習慣團隊里乍一看低效率的地方。分歧折射出的是成員不同的性格和思維,通過分歧,才能了解團隊成員中大家各自擅長什么,才能嫻熟地揚長避短,才能掌控大局。在此借用哈佛教授的一句話:“不但要在舞臺上跳舞,還要時不時地到陽臺上去看看舞臺上正在演出什么。有些人只陶醉在自己的舞姿中,反而忘記了自己在跳什么舞。”
語言、語言、語言
語言依然是母語非英語的學生的噩夢。一般戰略、管理等課程的閱讀尚可自力更生,但是碰到道德、政體這樣的課程真是有種難于上青天的無力感。文獻材料不但文筆晦澀,而且時時會有古英語出現。這個時候除了無望地掙扎,就只能求助于萬能的學習小組了。
坦率地說,在哈佛上學并不輕松。名校的光環下,不為人知的是每個人拼了命的努力。為了完成學院18個學分(每門一學期的課1分)的畢業要求,第一年每學期至少要修5門課才能給第二年留出寫畢業論文的時間。
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學子們常常感慨:學校真是把我們往絕境上逼。然而,相比國內相對輕松愉悅的教學方式,還是哈佛這種嚴謹的教學制度更能使學子們學會自我學習的能力并學有所用,但凡是對學習有一點興趣的人都不會偷懶,不會懈怠,不會認輸,更不會放棄。畢竟人還是有惰性的,有時候不被逼到絕境,大家永遠不知道自己會爆發出多大潛力。
在我們用當年在學校里拼命汲取的養分去一步步地灌溉夢想并且一步步接近成功后,再回首自己曾經的挑燈夜戰與懸梁刺股,曾經的執著堅持與不懈付出,曾經揮灑的汗水和淚水,那將會是怎樣一種的慰藉,怎樣一種的滿足——我們的校園青春沒有虛度,并且我們用一種積極樂觀的方式延續了青春。
通過上文的內容介紹,大家對“為什么哈佛大學造就的學霸格外多”大家是不是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呢?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更詳細、更多的相關內容,則可以繼續關注本頻道,也可以向本頻道咨詢。
>>免費領全球留學白皮書,了解各大學報考條件、費用、開學時間、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