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jbj1b"></strike>
<span id="jbj1b"><dl id="jbj1b"></dl></span><strike id="jbj1b"><i id="jbj1b"><del id="jbj1b"></del></i></strike>
<strike id="jbj1b"></strike>
<strike id="jbj1b"></strike>
<span id="jbj1b"></span>
<span id="jbj1b"><dl id="jbj1b"></dl></span>
<span id="jbj1b"><dl id="jbj1b"></dl></span><strike id="jbj1b"></strike>
<strike id="jbj1b"><dl id="jbj1b"><del id="jbj1b"></del></dl></strike>
<span id="jbj1b"><noframes id="jbj1b"><strike id="jbj1b"></strike>
<span id="jbj1b"><video id="jbj1b"><strike id="jbj1b"></strike></video></span>
<ruby id="jbj1b"></ruby>
<strike id="jbj1b"></strike>
<span id="jbj1b"></span>
<span id="jbj1b"><video id="jbj1b"><strike id="jbj1b"></strike></video></span>
<strike id="jbj1b"></strike>
<span id="jbj1b"><video id="jbj1b"></video></span><strike id="jbj1b"></strike>
<th id="jbj1b"><video id="jbj1b"><ruby id="jbj1b"></ruby></video></th><span id="jbj1b"><dl id="jbj1b"></dl></span>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成考 - 成考問一問

山東專升本語文必背篇目季氏將伐顓臾常考知識點總結

2025-07-08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季氏將伐顓臾》是選自《論語》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記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場對話,集中討論魯國貴族季氏企圖發動戰爭,攻打小國顓臾的問題,明確表達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的思想。

全文翻譯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準備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孔子說:“冉有!我恐怕該責備你了。那顓臾,從前先王把他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討伐它呢?” 冉有說:“季孫要這么干,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里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如今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靠近費城,現在不奪取,后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借口(來搪塞態度)的人。我聽說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們不怕財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民眾不多而怕不安定。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在境內策劃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重點注釋

1、季氏:季康子,春秋魯國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顓臾(zhuān 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舊說季氏貪顓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與魯君矛盾極深,歷代魯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顓臾再為患,這就助了魯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評了季氏兼并顓臾的企圖,并闡發了孔子以禮治國為政以德的主張。

2、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兩人都為孔子弟子。見:謁見。

3、有事:這里指軍事行動。古代把祭祀和戰爭稱為國家大事。當時季氏專制國政,與魯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擔憂顓臾會幫助魯哀公削弱自己的實力,所以搶先攻打顓臾。

4、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這里的意思是批評對方沒盡到責任。是:結構助詞,提賓標志。過:責備。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東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東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詞,指顓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壇。有國者必立社稷。國亡,社稷被覆蓋起來廢掉,故社稷為國家的象征。這里指魯國。

8、何以伐為: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為什么。何……為:表反問語氣。

9、夫子:季康子。春秋時,對長者,老師以及貴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稱為夫子

10、周任:上古時期的史官。

11、陳力就列: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職位;如若不能,就應辭去職務。陳:施展。就:擔任。列:職位。止:不去。

12、危:不穩,這里指站不穩。持:護持。

13、顛:跌倒。扶:攙扶。

14、相(xiàng):攙扶盲人走路的人。

15、兕(sì):獨角犀。柙(xiá):關猛獸的籠子。

16、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櫝(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堅固。近:靠近。費(古讀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東費縣。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詞,那種。舍:舍棄,撇開。

19、有國有家者:有國土的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國: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配的不均勻;不擔心生活貧窮,而擔心生活不安定;又有一說法為“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寡:指人口少。

21、蓋均無貧:財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沒有貧窮。

22、和無寡:上下和睦,人民都愿歸附,就沒有人口少的現象。

23、安無傾: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

24、夫:句首語氣詞。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禮樂。來:使……來(歸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輔佐。

28、分崩離析:國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國,保全國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干戈:指軍事。

30、蕭墻:國君宮門內迎門的小墻,又叫做屏。因古時臣子朝見國君,走到此必肅然起敬,故稱“蕭墻”。蕭:古通“肅”。這里借指宮廷。

常見考點

(1)通假字

無乃爾是過與 :“與”同“歟”,句末語氣詞,表猜測(猜度)。

(2)古今異義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為:古義:以之為的省略,可譯為“把它作為”;今義:認為)

季氏將有事于顓臾 (有事:古義:用兵;今義:泛指有事情。)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義:沒有能力;今義:辦不到。)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國:古義:邦國;今義:國家;家:古義:諸侯的封地;今義:家庭)

(3)詞類活用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來:使動用法,使┅┅來)

既來之,則安之。(安,使動用法,使┅┅安定)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來:使動用法,使┅┅來)

(4)成語積累

既來之,則安之:語出《季氏將伐顓臾》。本指招來遠人,并加以安撫。后指已經來了,就應該安下心來多用于勸慰別人。

禍起蕭墻:語出《季氏將伐顓臾》。謂禍患起于內部。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比喻禍亂產生于內部。也作“禍發蕭墻”“蕭墻禍起”

分崩離析: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5)句式特點

1、 賓語前置

“求!無乃爾是過與?(古漢語中以“是”為標志的賓語前置句,“爾是過”“過爾”,責備你)

何以伐為?(古漢語中,疑問代詞作介詞前置賓語句,“何以”即“以何”)

2、介賓短語后置(狀語后置)

“季氏將有事于顓(zhuān)臾(yú)(“于顓臾”做動詞“有事”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龜玉毀于櫝(dú)中(“于柙”“于櫝”做動詞“出”、“毀”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于費”做動詞“近”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而謀動干戈于邦內(“于邦內”做動詞“謀動干戈”的補語,翻譯時應放到動詞的前邊,譯作狀語)

3、 固定句式

無乃爾是過與?(無乃┅┅與,表示推測語氣,即“恐怕『該不會,莫不是』┅┅吧”;譯為“恐怕應該責備你吧?”)

何以伐為?(何┅┅為,表示反問語氣,即“為什么┅┅呢?”譯為“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又如“何以見放為?;夫子何命焉為?”)

文章總體鑒賞

文章主要記錄了孔子就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發表的三段議論。第一段話說明了他反對季氏攻打顓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即顓臾在魯國一向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顓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一向不構成威脅;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顓臾素來謹守君臣關系,沒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話體現了他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反對強行霸道,訴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評冉有、季路推卸責任的態度。第三段話孔子正面闡述他的政治主張。

此文是篇駁論,借對話形式展開批駁,破中有力,運用了歷史材料,“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現實事例,顓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種論據,立論堅實可靠,駁斥也有理有據。

1
意向表
2
學習中心老師電話溝通
3
查看評估報告
1、年齡階段

2、當前學歷

3、提升學歷目標

4、意向學習方式

報考所在地
*
*
*
- 聲明 -

(一)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站在文章內容出處標注為其他平臺的稿件均為轉載稿,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歸原作者所有。如您對內容、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

首頁 考生自助服務系統
99热在线这里只有精品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