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精選練習題及答案
2025-07-10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一、選擇題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是()
A.原因與結果的關系
B.必然與偶然的關系
C.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D.可能與現實的關系
2.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依據與指導是()
A.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
B.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C.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
D.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創造者的原理
3.社會形態是()
A.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
B.政治上層建筑與思想上層建筑的統一
C.政治法律制度與政治法律設施的統—
D.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統一
4.階級斗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斗爭形式是()
A.經濟斗爭
B.政治斗爭
C.思想斗爭
D.文化斗爭
5.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強調了()
A.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B.科學技術可以直接實現對自然界的改造
C.科學技術可以取代勞動者的作用
D.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先進的因素
6.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主張()
A.歷史是英雄創造的
B.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
C.歷史是英雄與群眾共同創造的
D.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7.關于歷史發展的動力,下列選項中表述錯誤的是()
A.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B.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C.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D.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8.關于歷史發展的動力,下列選項中表述正確的是()
A.科學技術是直接的生產力
B.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C.英雄與群眾共同創造歷史
D.革命可以解放生產力
9.關于社會形態演化的次序,正確的選項是()
A.奴隸社會、原始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社會
B.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社會
C.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社會D.原始社會、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封建社會、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社會
10.關于社會形態的演化,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A.社會形態的演化具有客觀必然性
B.社會形態的演化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
C.社會形態的演化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D.社會形態的演化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1.關于社會發展道路,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
B.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的統一性體現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發展過程的特殊性和個性
C.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的多樣性體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普遍性和共性
D.人類社會發展的道路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是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關系
二、辨析題
1.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2.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
三、簡答題
1.簡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2.簡述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簡述社會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四、論述題
論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及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意義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2.B
3.A
4.B
5.A
6.B
7.B
8.D
9.C
10.D
11.A
二、辨析題
1.正確。
(1)生產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主要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關系、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等三個方面的經濟關系。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具有決定的意義。它首先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關系,進而與地位關系一起決定著產品的分配關系,并最終決定著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
(2)根據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不同,可以把歷史上的生產關系分為公有制的生產關系和私有制的生產關系兩種基本類型。
2.錯誤。經濟基礎的內容是生產關系,但并不是社會經濟結構或經濟制度中的各種生產關系都能進入經濟基礎。只有其中占統治地位、決定社會經濟結構或經濟制度性質的那一種生產關系才是支撐起上層建筑,決定上層建筑性質并得到上層建筑服務的經濟基礎。
三、簡答題
1.(1)生產力是指人們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能力,體現著生產中人與自然的物質關系。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利益關系,體現著生產中人與人的物質關系。一定的生產力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的統一構成了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
(2)在生產方式的矛盾統一體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表現在: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形式,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第二,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表現在: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則促進生產力發展,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則阻礙生產力發展。第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產方式及其矛盾運動。其中,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內容方面,是相對活躍的,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對穩定的,因而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始終存在著從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如此循環往復,推動著生產方式從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展。
2.(1)階級斗爭是指在階級社會中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階級之間為爭取本階級經濟利益而展開的對抗與斗爭。
(2)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社會發展的量變階段,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的進化。即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部,階級斗爭推動社會對當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在不改變性質的前提下進行改革與調整,以盡可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同時為社會形態的質變,即最終以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取代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而準備條件和積蓄力量。第二,在社會發展的質變階段,階級斗爭推動社會的飛躍。即在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時,階級斗爭打碎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為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誕生突破枷鎖,推動著社會形態的更替,使社會發展到新的階段。
(3)階級斗爭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是社會基本矛盾對社會發展推動作用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直接表現為代表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先進階級和代表落后生產關系及反動上層建筑的反動統治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所以社會基本矛盾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在階級社會中就會直接地表現為階級斗爭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
3.(1)改革是指在社會發展的量變階段,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和完善當前的社會制度,在社會各領域中開展的改造和調整。
(2)改革總體上來說對社會發展是起推動作用的,是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動力。這主要體現在:第一,改革作為社會發展中的量變,是對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響應和解放。所謂改革,就是對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領域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進行調整和改造,從而充分發揮一定社會制度的歷史作用和潛力,使之盡可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最終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第二,改革作為社會發展中的量變,是社會發展的必要形式。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量變與質變兩種形式,社會發展也是如此。一方面,社會改革無論其步伐大小、速度快慢,總是沿著前進方向的社會進步,遠勝于社會的停滯與倒退;另一方面,社會改革作為社會的量變也為社會形態變革的社會質變進行著量的積累,準備著必要條件。
四、論述題
(1)科學是指人類在實踐活動基礎上通過理論思維形成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本質上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技術是對人們在實踐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方法、技巧、能力的總稱,本質上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因為:第一,科學技術已經全面滲透到生產力諸要素之中,成為現代生產力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第二,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先進的因素,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最重要的發動機和杠桿。第三,科學技術對現代社會的發展具有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首要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動力量。
(2)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原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意義:第一,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切實認識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充分認識“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性,把科學技術提高到優先發展的戰略性高度,發展高科技和知識經濟。第二,這一原理要求我們,重視科學技術對發展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就要真正重視創造和掌握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科技人員的作用,真正把他們看作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看作生產力的主體,看作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第三,這一原理要求我們,不僅要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還要高度重視應用科學技術,迅速高效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