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語文必背古詩詞及古文常考句子總結整理
2024-11-27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成考語文必備古詩詞有: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百學須先立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等。
成人高考語文必備古詩詞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轉自環 球 網 校edu24ol.com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33.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40.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46.生于優患,死于安樂。(《孟子。告于下》)
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茍子。勸學》)
52.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60.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63.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記》)
64.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
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記》)
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班固《漢書》)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7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7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7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范曄(后漢書。馮異傳))
7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75.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黃瓊傳))
76.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范曄《后漢書。班超傳》)
77.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后凋 .(范曄《后漢書》)
78.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小已。(曹操《龜雖壽》)
7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8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8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西晉。陳壽《三國志》)
82.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陳壽(三國志。吳書))
83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84.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移居》)
85.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飲酒》)
86.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8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陶淵明《雜詩》)
88.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
89.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
90.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枚乘《上書諫吳王》)
成考文言文常考例句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1、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國策》)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7、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鴻門宴》(司馬遷)
8、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9、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10、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
11、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
12、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13、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蘭亭集序》(王羲之)
14、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15、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歸去來兮辭》(陶潛)
16、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17、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
18、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19、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20、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六國論》(蘇洵)
2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2、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23、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24、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25、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26、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27、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人之所罕至也。
《伶官傳序》(歐陽修)
28、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天下者,可以知之矣。
29、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0、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31、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石鐘山記》(蘇軾)
32、《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33、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3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