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與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社區治理中基層自治組織的困境、歸因分析與優化路徑
2025-08-13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社區管理中的現實困境與破局思路

社區居委會的職能邊界模糊,這是當前基層治理中最突出的矛盾點。很多居民可能不清楚這個組織到底能做什么,但都知道它每天要處理各種雜事。現實中,居委會往往被當成政府的“腿”,既要完成人口普查這種專業性任務,又要負責消防安全巡查這類需要專業知識的工作,結果就是責任和權力嚴重失衡。
問題分析
工作定位超權限,社區居委會有責無權
像人口普查這種需要專業背景的工作,本應由政府職能部門承擔,但現實中卻常常落在居委會頭上。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很多社區工作人員連基礎的統計知識都不具備,卻要負責填寫大量專業表格。更棘手的是,這些工作往往沒有配套經費支持,導致基層干部既要擔責又沒錢辦事。
多方關系協調困難
隨著商品房小區增多,物業和業委會的出現讓管理主體變得復雜。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者之間經常出現職責重疊,比如小區綠化維護,誰該負責?這種混亂狀態導致矛盾頻發。某社區主任曾無奈地說:“我們就像個'滅火隊',哪里出問題就往哪里沖。”
居民參與度持續走低
社區活力的關鍵在于居民參與,但現實是多數人只關心自家門前雪。很多社區活動報名人數寥寥,志愿者隊伍常年難以為繼。這種情況讓居委會陷入“想做事沒人幫”的尷尬境地。有位社區工作者感慨:“我們天天在搞活動,可居民連門都不愿意出。”
破局思路
理清權責關系是關鍵
朝陽區的實踐值得借鑒。他們通過制度設計明確劃分政府和社區的職責邊界,比如將專業性工作交給職能部門,社區則專注居民服務。這種調整讓基層干部有了更多時間做實事,而不是整天應付檢查。
隊伍建設要專業化
社區工作者需要具備專業素養,不能光靠熱情。朝陽區建立的社工人才體系就很典型,不僅要求持證上崗,還定期組織培訓。比如養老服務培訓就包含老年人心理、飲食保健等實用課程,讓工作人員真正能幫到居民。
創新服務模式
社區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發通知、做臺賬”層面。北京某社區嘗試引入社會組織開展服務,比如請專業機構做心理咨詢,既提升了服務質量,又減輕了基層負擔。這種“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正在逐步推廣。
說到底,社區治理的核心是服務而非管理。當居委會從“行政工具”轉變為“服務樞紐”,當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社區才能真正煥發活力。這需要制度設計的突破,更需要基層工作者的智慧創新。畢竟,一個充滿溫度的社區,才是居民真正的歸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