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匯總
2023-10-04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中國古代文學史這門科目還是比較有難度,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的是從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以前中華民族文學發展的歷史。中國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悠久,其起源,約略同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步。

中國古代文學史名詞解釋匯總
風、雅、頌
《詩經》六義之三,《詩經》也就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其本質上一種音樂的分類,由音樂而得名。“風”的意思是“樂調”,《詩經》中“風”包括十五“國風”。即: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這十五個地方音樂演奏樂歌。有詩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現王朝正統內容的樂歌,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多頌美,小雅多怨刺。有詩一百零五首;“頌”是用于宗廟祭祀得舞曲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有詩四十篇。
楚辭
戰國后期,楚國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作的一種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詩體。西漢末年,劉向輯錄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為《楚辭》。從此,“楚辭”成為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楚辭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詩歌多用“兮”字詠嘆。
九歌
本是古代的一首樂歌名,據《山海經》記載,是夏啟從天上偷來的。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時創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稱,在楚國民間祭神樂歌的基礎上加工創造而成的祭歌。包括《東太皇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作品。詩歌形式上,保持著原始歌、舞、樂三者合一的痕跡。內容充滿了濃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膽開放的愛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與神的愛情故事展開抒情,間接表現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散體大賦
漢代辭賦的一種形式。這類作品從戰國時期縱橫學說發展而來,其文風與先秦諸子有很大聯系。大多數是空有諷刺之名,而似貶實褒、似諷實勸的為統治者揚威頌圣的文字。不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鋪排堆砌,而且都是假設三、兩人,讓他們互相攻駁辨難,最后讓代表天子立場的一方獲勝。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長楊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
新文體
梁啟超倡導文界革命,但比提出文界革命口號影響更大的是他本人的散文創作。至1902年,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正式提出“新文體”一詞。這種“新文體”從語體上說,是一種介乎文白之間的文體;從文體上說,是打破各種文體界限,將議論與敘事、抒情相結合,富于邏輯性、富于鼓動性的長篇新體散文;從寫法上說,是打破各派文章家法,采用一切能用的、有用的古文、駢文、辭賦、佛典、語錄、八股文、西學譯文、日本文的詞匯、句式、體制,形成兼采眾長而又獨具一格的寫作方法。
氣盛言宜——韓愈主張的散文創作理論。在孟子“養氣說”和梁肅“文氣說”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一條為文的原則。“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認為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寫好文章的關鍵。“氣”是修養的結果,其中不僅有道德因素,還源于個性稟賦和社會實踐的精神氣質,情感力量。當“氣”極度噴盈而出時,文章就會寫得好有動人力量。
花間詞派——得名于詞集《花間集》。五代時期,趙崇祚把晚唐五代詞風相近詞人溫庭筠、韋莊等十八家詞共五百首,編成了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因為這些文人都奉溫庭筠為祖進行詞創作,詞風大體相近,“花間詞派”由此而得。花間詞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詞選本,是齊梁宮體與晚唐五代倡風相結合的產物。內容大多是冶游宴樂,男女私情,風格也都難逃辭艷情柔得窠臼。(03年已考)
東坡體
即指宋代蘇軾的詩歌。其詩于情無所不暢,于景無所不取,各體兼備,風格多樣。其基本風格有二:一是剛健中含婀娜的清麗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曠閑逸。而最能體現其“坡仙”的曠達品格的主導傾向,是其高風絕塵的詩風,即一種超越世俗塵慮羈絆的風神韻致和審美境界,“東坡體”是宋詩的一種風格范式,對宋詩能于唐詩之后別開生面起了關鍵性作用。
自考名詞解釋題如何答
一、答案要簡練、概括、準確,只要理解了。用自己的話去解釋也可以,不必拘泥于原文。如答不上,則顧名思義,根據題目去猜想、解釋其義。
二、要努力地搜索記憶中的答案要點,作答時,答案要有層次性,要突出要點并且工整地寫在試卷上,語言要做到簡潔明了。不管想出了幾點,作答時一定要分段,切忌把幾個要點寫在一個自然段之中。
三、解釋名詞要力求準確、簡明,但也不要遺漏一些基本內容,回答不全也會失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