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元曲四大家名詞解釋
2023-10-24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元曲四大家指前期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后期元雜劇作家鄭光祖。因為他們在元代雜劇創作中成就高、影響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韻》一書中將他們并列,稱為“關、鄭、白、馬”,后又稱之為“元曲四大家”。

古代文學筆記
我國文學中的鄉國情懷:
1、 在我國的詩文里,對于故鄉、故國的思念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2、 與鄉土相聯的,是對于國家的思念。君與國家,在古代文人那里,是一致的;至近代,此種精神由忠君報國而轉向追求國家的自立自強。
3、 鄉國的情懷的泛化,是對于山川之美的描寫與贊頌。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識記:杜甫的生平。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后人稱為杜工部。出身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34歲前在讀書和漫游中度過。后來困居長安十年,窮困潦倒。安史之亂后,流離失所,一身病痛。
理解:杜甫詩《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陽樓》的精神風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揚的情調和自信,心胸開闊,氣魄雄偉,不亞于李白。
《春望》國恨家愁,使詩人的頭發都白了。
《登岳陽樓》杜甫此時已一身病痛,自身難保,可他惦念的卻是京師關山北面的邊防吃緊,為國家的安危流淚。
簡單運用:杜甫的思想主流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響,雖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暫時的,儒教才是影響他一生的主導思想來源。
杜甫身上有較濃厚的儒家“忠君”思想,對社稷和人民的最終關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內容。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響較大,但他與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來往,未限于一宗一派。作為“詩圣”,杜甫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著當時的“社會良知”。杜甫不僅做了動蕩時代苦難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貼近現實有血有淚的動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懷,由此形成的杜詩風格的大、重、拙,是傳統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詩意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