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成考函授本科政治必考知識點速記
2023-08-25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今年成人高考將在10月舉行,各位考生要利用好這最后一個月的時間,多鞏固,查缺補漏。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政治高頻考點知識點,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成考函授本科政治知識點筆記
1.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2.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堅持和發展
3.物質的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里的客觀實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4.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斗爭性和同一性
6.實踐的科學含義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7.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是:真理的2種不同屬性
8.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產實踐活動
9.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0.英雄史觀的理論出發點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11.自由王國實際指的是:共產主義社會
12.標志著*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國社會各階段的分析》和《湖南農*動考察報告》
13.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組織形式及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4.“二次革命論”是由誰提出來的:陳獨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6.全國第一塊農村根據地是:井岡山根據地
17.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會議是:國民黨一大
18.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地點是:江西瑞金
19.*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的中心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0.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領導力量是:國營經濟
21.*正式向全黨全國提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文章是:《論十大關系》
22.1974年2月,*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的重要觀點是:關于三個世界的劃分的觀點
23.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理論
24.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的指導思想,是在:黨的十六大
25.*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這個判斷: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26.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2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執政黨地位的:社會基礎
28.執行社會主義宏觀調控職能的是:社會主義地區的政府
29.在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中,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國現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1.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是:集體主義
33.*提出的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核心是:發展
34.“一國兩制”構想的起初提出,是為了解決:中國臺灣問題
35.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36.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37.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錯誤是:不懂得個性和共性的辨證關系
38.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
39.事物發展的必然性產生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
40.一個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41.感覺、知覺和表象,這是: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42.不屬于生產力實體性要素的是:科學技術
43.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這一范疇是指:推動社
會進步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
4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指: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46.社會進步的含義指: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
4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條約是:辛丑條約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最迫切的任務是: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49.“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統一戰線的兩個聯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聯盟是:工農聯盟
51.*指出,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是:認清中國社會的特殊國情
52.我黨提出把工作重點由鄉村轉移到城市的會議是:七屆二中全會
53.新民主主義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54.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選舉誰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55.新中國成立后,*指出我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
56.我黨對待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采取的政策分別是:沒收和平贖買
57.“一五”計劃確定的優先發展的重點是:重工業
58.*理論形成的時代要求是:時代主題的轉換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興起
59.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終做到:三個代表
60.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61.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改革
62.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63.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中心環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64.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及其運動方式
65.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治理地區的基本方略,被確立下來是在:黨的“十五大”
66.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取決于: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67.堅持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應該是:地區主權和地區利益
68.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顯著特點是: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中國臺灣問題的本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70.黨的建設的基本問題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
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和歷史進程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被稱為社會基本矛盾。主要根據是:
其一,這兩對矛盾橫貫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三大領域的各個方面,其內部韻矛盾關系構成了社會關系的基本結構。
其二,這兩對矛盾縱貫人類歷史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等五種社會形態的發展始終,其內部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其三,這兩對矛盾之間的辯證關系及相互作用標示著一種社會制度是進步還是落后的具體性質和狀態,規定著一種社會形態是發展壯大還是走向沒落的基本過程和趨勢,構成了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中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上層建筑服務于經濟基礎等兩大基本規律。
在社會發展動力系統中,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其他社會矛盾都是這兩對矛盾某個方面及某種形式的展開,是在這兩對矛盾的基礎上產生、發展、解決并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的。進一步說,由于物質資料生產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前提與基礎,而包括社會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內的上層建筑是在物質資料生產基礎上產生并服務于物質資料生產的,所以在上述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比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具有更為根本的意義。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1)生產力、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
人類改造自然以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活動稱為勞動,亦稱生產,是人類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動,是人類生存以及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與前提,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對于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弄清楚人類具體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對于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發展過程、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等也是至關重要的。所謂生產方式即人類從事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具體方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生產中怎樣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稱為生產力,二是生產中怎樣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稱為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生產方式的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方式的形式,一定的生產方式是一定的生產力與一定的生產關系的矛盾統一體。生產方式是具體的,在自身內部矛盾的推動下,生產方式不斷發生著進步與變化,在歷史上先后出現了原始公社的生產方式、奴隸制生產方式、封建制的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等五種基本的生產方式。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及其運動
一定的生產方式是一定的生產力與一定的生產關系構成的矛盾統一體。在生產方式的矛盾統一體中,生產力決定著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2、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的內容
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包括: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把群眾觀點貫徹到具體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眾路線。